戲劇製作《聖劍平冤
資料類型:文章
作者:洪秀玉
題名:從看戲、學戲、演戲、到教戲
出處:隨筆南洋
出版地:新加坡
出版單位:隨筆南洋網
日期:2015/2/7
語言:中文
摘要:本文為新加坡文藝協會主辦的演講逐字稿。講者自述早年對歌仔戲著迷並投身其中,經歷舞台、廣播、電視演出,並講述歌仔戲如何演化為精緻藝術。

有人說「悲歡離合人間一場夢,生旦淨丑舞臺萬年情」。說真的,我從事歌仔戲數十年,從看戲、學戲、演戲到教戲,深厚的感情有增無減。從我的出生地到新加坡,社會環境很不相同,戲曲生態有差異。但歌仔戲愛好者的熱情是一樣的。我現在是新加坡永久居民。這些年來,這裡許多人對歌仔戲的支持與愛護,令我感動。今年,我很榮幸作為新加坡文藝協會主辦文藝沙龍的嘉賓,主講「歌仔戲藝術」,聽眾非常多。我要感謝駱明會長給我創造了一個與文藝界朋友交流的機會。

八歲開始學演戲

我出生在臺灣雲林縣。第一次看戲是 8 歲。當時,演出的戲班是小玉鳳歌劇團。我記得清清楚楚,當時的演《孟麗君》,演員大概有 10 多人。那個年代,《孟麗君》是個常常上演的戲。聽說這部戲來自清代杭州才女的長篇彈詞《再生緣》。很多新加坡喜歡潮州戲的朋友都說,他們小時候也是看《孟麗君》喜歡上戲曲的。孟麗君從小就和皇甫少華在一起,長大後相愛,順理成章。想不到她當官的父親孟士元被奸臣誣陷私通外敵。糊塗的皇帝竟然就下令要捉拿孟士元全家。孟麗君不願意就此結束了自己大好前程,和婢女蘇燕雪女扮男裝逃亡。我很佩服孟麗君,不願意向災難低頭的個性。傳統戲真的很了不起,它不知啟發了多少小小年齡的觀眾。看到小玉鳳演的風流小生,那麼威武又瀟灑,我就被迷住了。後來,我就加入她的小玉鳳少女歌劇團學演戲,當時劇團演員有 30 多人。阿姨叔叔都非常疼愛我。

9 歲的時候我第一次演戲,教我唱戲的老師就是阿姨小玉鳳,她是我的第一位老師。她的扮像英俊,表演細膩,行腔剛健,唱腔抑揚婉轉。以前的歌仔戲,唱腔、臺詞是自我發揮,要靠天生的高智商,隨口應變,發揮內在的才能,才能演戲。新加坡福建戲的前輩例如筱麒麟的劉虎臣先生也一樣,就非常機智。我在韭菜芭城隍廟看過他演員,現編臺詞,往往讓觀眾捧腹大笑。我第一次挑大樑演的是《小案君》,在雲林縣虎尾鎮演出,演了 3 個小時。那天,看戲的人很多很多。我在劇團參加舞臺學習演出前後有 8 年,通常是在戲院舞臺演出。戲班到各鄉、各鎮、各縣演出,一年大概演兩百多場。一天演兩場,從下午 2 點演到 5 點,晚上 7 點演到 10 點。臺灣全省跑遍,也有到金門、澎湖等地演出。這些演出場所,有些是電影院,不是正規劇場,但演出仍舊受到熱烈歡迎。到外縣市演出有時要坐船,有時要坐車。例如到台東、花蓮,佈景、服裝用卡車載,人坐在卡車上,有時感覺是一種到處流浪的生活,十分清苦。但那些歲月,也鑄成日後不畏艱難的人生態度。

後來,臺灣興起電臺歌仔戲,我又轉入電臺演戲,在那裡有 3 年的經驗。在電臺唱歌仔戲,因為聽眾看不見我們,演員完全要靠聲音唱出角色的感情去打動聽眾。現場唱、現場錄,要上唱 3 小時左右。有時候角色多,一個人要演唱 3 個角色,要改換聲音來配合角色的需要。當時我住在虎尾鎮,我的家鄉有一個雲林電臺,我騎腳踏車去上班。在電臺錄歌仔戲我累積了很豐富的經驗。

十八歲拍電視歌仔戲

因為電臺歌仔戲很受歡迎,中視電視臺意識到製作電視歌仔戲,也肯定會大受歡迎。也許是因為我的電臺歌仔戲廣受歡迎,中視特別邀請我上臺北演電視歌仔戲。想不到從此結下電視緣。拍第一擋戲時我只有 18 歲。1970 年開始演出電視劇歌仔戲。我的第一部電視歌仔戲是《洛神》,初挑大樑跟著名小生小明明合作,我演曹子建的哥哥。1972 年楊麗花將台視、中視和華視的歌仔戲精英組成台視聯合歌劇團。聲勢特別浩大,使電視歌仔戲達到了巔峰,我加入了她的團隊。

楊麗花打響歌仔戲的名聲

第一次到新加坡是 1977 年。當時是隨臺灣電視公司聯合歌劇團,楊麗花領導來演出。在牛車水人民劇場演出,一共演出了 45 個晚上。當時的新加坡和現在很不一樣。可以感受到人情味很重的一種特殊的風情。我們住在文華酒店。觀眾很熱情,我們和觀眾接觸,感覺就像見到親人一樣。好多團員很快的有了乾媽媽、乾姐姐、同宗的姑媽。他們很細心看戲,與他們言談,深深感受到這些觀眾的淳樸善良。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跟新加坡結下好緣。這些年來我一直跟當時認識的新加坡朋友有來往,到現在都有 30 多年的交情。當時演的劇碼有《宋宮密史》、《漁娘》、《孟麗君》、《狄青》、《唐伯虎》等。和新加坡觀眾以前所熟悉的馬來西亞福建戲或福建省拍攝的薌劇電影如《李連生賣雜貨》有很大不同。那個時候演出的轟動,更鼓勵我要一輩子發揚歌仔戲。記得當時的票價在新幣 100 元與新幣 25 元之間,不能說是便宜。但是每晚還是那麼多的觀眾,叫我們感動不已。

楊麗花在海外的成功,也引起臺灣有識之士的注意。1981 年許博允先生的新象集團邀請楊麗花到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娘》,就是臺灣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的第一炮!臺灣學者也開始關心京劇以外。臺灣歌仔戲提倡得很成功,跟天王巨星楊麗花合作。早期,京劇在在臺灣的軍隊系統裡面,受到官方的照顧較多。早在 1957 年在臺北中華路一段已經有專門演出的國光戲院。後來改名為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可以說學者和媒體在楊麗花走紅之前,都比較關注京劇。到了 90 年代,臺灣歌仔戲漸漸有機會參加政府主辦的文教活動或民間經紀公司接線,配合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也開始有了精緻歌仔戲的說法。本來演出野台戲的劇團,也轉向劇場。因而成果吸引了年輕人和學術界研究人員一起來推廣。2006 年,臺北市社教館還在臺北舉辦了華人歌仔戲藝術節。蔡曙鵬博士帶了兩個他寫的戲《聶小倩》和現代歌仔戲《黃金萬兩》參加。我設計《聶小倩》的唱腔並教導演員唱。兩部戲在臺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新加坡駐臺灣商務辦事處代表柯新治博士還是《聶小倩》首演的主賓呢。藝術節顯示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可能有歌仔戲的種子。那次去臺灣的新加坡歌仔戲的演出團隊,也觀賞了海峽兩岸的歌仔戲許多劇碼,增進了新加坡歌仔戲演員對海峽兩岸的歌仔戲發展現狀有了新的認識。

精緻歌仔戲  

歌仔戲是集合臺灣幾代劇人的智慧。他們把方言、民間文學、詩歌、舞蹈及音樂綜合成自成一格的本土戲曲。這幾年更加因為許多知識份子參加改革、創作、更加重視編寫更有內涵的戲。臺灣戲曲學院也設有歌仔戲系。它的前身是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及復興劇以實驗學校歌仔戲科,成立於 1994 年 9 月。當時是臺灣唯一的專業歌仔戲人才培育科系。2006 年 8 月 1 日升格成為學院。也邀請廈門資深教師李秀華教身段和水袖,提升表演水準。幾年來培養了一些在唱念、腳步手路等方面都有一定水準的人才。戲曲音樂也進步未少,對推動臺灣歌仔戲的精緻化鋪下堅固的基礎。

後來有學者提倡的精緻歌仔戲和現代歌仔戲,是經過唱念的設計及文武場的重新編曲,結合現代劇場的表演形式,保留傳統的精華繼續發展。若無「精緻化」的理念,恐怕不容易在當代社會休閒方式很多的情況下,能與五花八門的娛樂活動競爭。如果歌仔戲不求進步,就無法存活,更談不上發展。這個追求精緻化的方向,也是我組織的洪秀玉歌仔戲團這幾年所打拼的目標。十年前南來之後,在新的環境裡,開始教導新加坡喜愛歌仔戲的朋友。這是我的另一段新的藝術道路的開端。

洪秀玉

洪秀玉歌仔戲團團長,台視楊麗花歌子戲團主要小生。1980 年代,洪秀玉是楊麗花最倚重的主要演員,她的小生扮相英挺俊俏,唱腔富有磁性別具一格。演過很多皇帝戲,特別受歡迎。她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螢光幕上的電視歌仔戲,備受觀眾的熱愛。1990 年代,洪秀玉自創「洪秀玉歌仔戲團」,統整旗下歌仔戲演員,開始進入大型室內劇場公演,代表作有《比文招親》、改編莎翁名劇《哈姆雷特》的《聖劍平冤》等。洪秀玉並獨創四句連、歌仔戲念白等融為一爐的台語連續劇《赤腳婆》及《因果禪》。近年跨足新加坡,集演藝、教學、傳承於一身,為歌仔戲藝術盡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