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Zhongxiaye zhi meng]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Wang, Wei-cheng
Title:Director's Notes: How I Work with Shakespearean Drama [Daoyan de hua wo zeyang chuli Shawong de xiju]
Source: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erformance Program [Zhongxiaye zhi meng jiemuce]
Place:Taipei
Date:1966/5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director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modifies Shakespeare's language with colloquialism. The play is a beautiful fairy tale that can appeals to all. Performance is slightly exxagerated but he insists on pyschological realism.


《仲夏夜之夢》是在台灣上演莎翁的第二個劇本,第一個劇本是政工幹部學校影劇學系於五十三年演出的王子復仇記(Hamlet)。這兩次演出,都是由名戲劇家李曼瑰教授主持的,而我卻很榮幸的擔任了這兩個戲的導演。

記得《王子復仇記》預演後的檢討會上,有朋友說我把某些場面處理得太「喜劇」化了;在這次《仲夏夜之夢》預演的檢討會上,又有朋友說我把某些場面處理得太「悲劇」化了。朋友們善意的建議,我是非常願意接受的。不過我仍舊要告訴我親愛的觀眾們,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中,很少看見純悲劇或者純喜劇,他總喜歡把喜劇和悲劇混雜在一起的。他的最偉大的幾本悲劇,都是在安寧歡欣氣氛中開始,以後才漸變陰暗,直到極度的恐怖和黑暗之來臨。他的幾本最佳的喜劇,又都是由悲傷、恐怖的情調開始,而逐漸化陰暗為光明,在幸福的歡笑和歌唱中結束。也許這正顯示了莎士比亞的偉大與天才,他不用平直而單純的情調造成悲劇與喜劇,而以意外的變化,(禍患或幸福突然到臨)在悲慘和幸福的對比中,產生了更有力的悲劇與喜劇。

在我開始排演《王子復仇記》時,有些朋友在議論:「這樣劇本適合在中國觀眾面前演出嗎?」是的,我也曾為那些繁瑣的分場、冗長的詩白、獨白……而缺乏自信。

這次《仲夏夜之夢》開排之前,又有朋友對我說:『王子復仇記』因為有動人的故事,可以吸引我們的觀眾;而『仲夏夜之夢』的故事卻不太適合中國觀眾的口胃了。莎士比亞好的劇本太多,為什麼一定要選《仲夏夜之夢》呢!我聽了當然更是提心吊膽,隨時都有一種失敗的預感。幸而在這兩個戲的排演過程中,始終給我支持和指導的有李曼瑰教授,同時,她的鼓勵也給我增加了極大的信心和勇氣。但我仍不能不考慮:在此時此地導演莎翁的劇本,如何才能使觀眾瞭解、接受,而且還得發生濃厚的興趣,這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此,在這兩個戲開排之前,我在劇本的刪改和整理上所花費的時間很多。尤其是《王子復仇記》,因為原劇本太長,我幾乎刪去了全劇的三分之一。而《仲夏夜之夢》,實際上是一篇夾雜著仙子和精靈的童話。我曾經把它的故事,用最通俗的語言,講給國民小學的學生聽,我意外地發現他們都非常喜愛這個故事,而且還超越了他們以往所聽的任何故事的喜愛程度。故事既然沒有問題,現在我所耽心的只是恐怕觀眾不容易聽懂台詞。於是我把每一句台詞再三再四的研究,盡可能地把它改成現代的口語,同時還得保留原有的意義和趣味。因為我深深的瞭解,對話就是話劇的生命,要是觀眾聽不懂你這個劇的對話,那你這個劇就注定非失敗不可。

我很慶幸《王子復仇記》的演出,曾獲得觀眾的好評;而《仲夏夜之夢》在文化學院和幹部學校幾次試演,也曾受到了觀眾的讚揚。我聽到好些觀眾說:「莎士比亞真不愧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我們能夠讓我國的觀眾藉這個機會多瞭解一點莎士比亞,我想主持演出的李曼瑰教授和全體演職員們都會感到欣慰的。

至於莎翁劇本的表演問題,我也曾聽到過各種不同的說法。不過我認為莎翁本人藉哈姆雷特的嘴所發表的那段表演理論卻是最好的參考:

「……不要老是把你的手在空中亂舞……就是洪水暴風一樣的感情激發之中,也必須取得一種節制,免得流於過火。我頂不願意聽見一個戴假髮的傢伙台上亂嚷亂叫,把一段感情片片撕碎,讓那些祇愛熱鬧的下層觀眾聽出了神……。」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對……特別要注意不能越過人情的常道……要是表演過了份,雖然可以使外行觀眾發笑,明眼人卻要因此而皺眉;我曾經看見有幾個伶人演戲……他們不會學著人的樣子說話、走路,瞧他們在台上大搖大擺,使勁叫喊的樣子……完全失去了人的面目。」(以上兩段話節錄朱生豪的譯本)

這次《仲夏夜之夢》的表演,因為它是一篇美麗的童話,在某些地方,我們不能不把動作和感情畧為誇大了些,但是我仍舊要求每一個表演者的一言一動,都必須要通過心理的過程,而且必須具有真摯的感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動人。

最使我感到萬分羞愧的:莎士比亞寫《仲夏夜之夢》時才三十一歲,我雖比他多活了十幾年,可是我仍不能充分瞭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內在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因此有許多地方,我不得不用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去解釋,去分析。雖然導演者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把前時代的劇本給以新的解釋和處理。不過對於偉大的莎士比亞,我總感到有點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