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Julius Caesar [Kaisa dadi]
Data Type:review
Author:Wang, Shi-yi
Title:Written after a Shakespearean Performance [Xiezai Shaju yanchu hou]
Source:Central Daily News [Zhongyang ribao]
Place:Taipei
Date:1968/3/26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surveys several Shakespearean productions performed in New York and concludes that Chinese Culture College's King Lear and Julius Caesar are satisfactory, despite the limited resources.


莎劇在我國的演出不多。抗戰前,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在南京演出《威尼斯商人》,抗戰開始後,在重慶演出《哈姆雷特》與《奧賽羅》。迄五十三年與五十五年先後由幹校與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演出《哈》劇與《仲夏夜之夢》。這些就是我國演出莎劇的僅有紀錄。

近廿天來,在國立藝術館由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演出而由王生善教授導演的《李爾王》與《凱撒大帝》,比以前更具規模,這在莎劇少有的演出來說,是一件頗值一提的事。

《李》劇是莎翁四大悲劇之一,而《凱》劇卻有二重劇情(Double plots),為讀戲劇者所熟知,最為特色;就文字言,它的講詞聞名於世。百年前美國哈佛大學已將它列入演說課程的必讀部分。二劇雖然如此著名,然而演出需要演員近百人,因此既不易演,又不好演。在國外的莎翁節,三兩年間不見得演出一次。以成立不久的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敢大膽演出這二部重戲,可謂犢牛不怕虎了。成敗不論,其精神實堪嘉許。茲略述國外劇壇二、三事,作一客觀的對照。

在莎翁四百年誕辰紀念之後,北美洲出現三大夏季莎翁節活動。一為紐約莎翁節,以紐約市鬧區曼哈頓區的中央公園為中心,由紐約市政府及教育局津貼十七萬美元。於 1957、58 年演出,並且免費招待,每晚不過二千觀眾,演出結果失敗,其中一齣就是《凱》劇,由 Denis Carey 導演,Raymond、Massy、Jack Palance、Christopher Plummer,等名演員演出,結果被評為「一塌糊塗」。鑑於這次的教訓,次年請《凱》劇電影製片人 John Housemean 並重金禮聘 Jack London 協助導,重演《凱》劇,為一時所重,他們充分合作,利用凸出伸展式(Proseenium)舞台,伸入觀眾群中,以期得到成功的效果,結果大大失敗。二次的挫折,第三年由莎劇老手 Allen Fletcher 和 Douglus Seale 的合作,不用名演員,訓練一年,改演《李》劇,總算成功,實也得之不易。

文化學院與前二者相比較;沒有名演員的號召,而是學生;沒有政府的津貼,而是由一個學校的支持與學生的節省;沒有長期的訓練,而是課業之作。還不致被評為「一塌糊塗」或「大大失敗」,這已經是很幸運了,對演出的學生來說,是一種鼓勵。

更可巧的是他們都用凸出伸展式舞台,這種舞台原適於莎劇,但用之不當則導致失敗。莎翁劇場學會在失敗之餘的檢討中,並沒有找出具體的原因。筆者認為他們利用名演員的演出,在伸展台接近觀眾時,引起觀眾的騷動,導致破壞劇場的幻覺統一(Unity of Illusion)。而學生畢竟不是明星,雖也經過觀眾席,在嚴肅的情緒下扮出,絕無搔首弄姿。而觀眾對學生也沒有歡迎明星般的熱狂,因此保持舞台的原有的距離與幻覺下演出。此次之不致混亂與「大大失敗」,這未嘗不是一大原因。莎劇裏,活著四百至五百個性格不同的人物,劇壇上透過這些人物的摹擬而產生了無數的名演員。近代的如勞倫斯奧立佛等不論,即如威廉.坎卜(1579-1600)、理查.伯貝治(1567-1619)、蘇娜娜.賽波爾(1714-1766)、愛德華.舒特(1728-1776)等不下數十至百人,皆以演莎劇留名劇史。正當我們需要演員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在這群年輕人當中發掘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