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Julius Caesar [Kaisa dadi]
Data Type:essay
Author:Liang, Shih-chiu; Zhong, Wei-jun; Wang, Shu-hua
Title:A study of Julius Caesar [Kaisa dadi zhi yanjiu]
Source:Central Daily News [Zhongyang ribao]
Place:Taipei
Date:1968/3/13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Renowned Shakespearean scholar and translator provi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Shakespeare's Julius Caesar and surveys the scenes. It is a historical play without a specific political agenda.


梁實秋教授於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專題講演

梁實秋講.鍾維君、汪淑華記

《凱撒大帝》,就劇名而言實有商榷之餘地,我認為在這四個字中只有「撒」字是對的,其餘的三個字則有問題,凱撒他只不過是羅馬的一員大將而從未做過皇帝,其實羅馬當時是共和國,西撒以後才有皇帝,當然更談不上「大帝」之榮銜,而原文之 Caesar 譯成中文應該是「西撒」而非「凱撒」,西撒本是一個姓,然自西撒死後,稱帝業的人奧台維阿斯乃承龍了「西撒」的姓以紀念他的義父[1],自此以後西撒之名乃成為帝王之象徵,後世為王者如俄國之沙皇,德國之凱沙耳均相採用以表榮耀,因此,我採取巧的手法,照原文譯成為《朱利阿斯.西撒》以與作者原意相同。

此戲在莎翁的劇著中可以算得上是最短的幾齣劇之一,全書為二千四百七十八行,有人懷疑是否經過刪改,然無確證,我們也不能因為戲短就認為是經過刪割。就性質而言此戲稱得上是悲劇,但悲劇都具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支配整個戲,而此劇的中心人物西撒卻在第三幕開幕後不久,即被刺死,此又和傳統之悲劇觀念不合,但亦有人說西撒的戲雖少,可是他的精神卻籠罩全劇,話雖如此,到後半部戲終究是以布魯特斯之覆亡為主體。莎翁是在 1599 年到 1601 年作此劇,距離他的悲劇時期巨著《哈姆雷特》,在時間上頗為相近,所以「朱利阿斯.西撒」,我們可以說它是歷史劇過渡到悲劇時的橋樑。莎翁寫此劇的靈感乃是由 Plutarch 所著的《希臘羅馬名人列傳》所觸發,此書於 1579 年為一英人 North 由法文譯本轉譯成英文,莎翁則根據此書中的,西撒、安東尼及布魯特斯三本列傳而鑄成此劇,在此劇中莎翁極少創作他只創造了一個人物 Lucius 而更特出的是在全劇之中竟找不出一個丑角人物,並且選用了喜劇插曲 comic relief 的方法,這在莎翁的劇著中是很少見的。

西撒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值得分析的人物,莎翁在此劇中將西撒寫成了一個懦弱的人,然從歷史而觀,西撒生於羅馬最強盛的共和時代,當時羅馬人民分為貴族與公民二階層,西撒出身於貴族,其父早死,由母親撫養成人,從小就顯示出不凡和聰明的特性,尤其是在軍事和政治上更見卓越,他一生致力於戰爭,於紀元前五九年因西班牙戰功輝煌而成為三人執政團的首腦,他的戰績遍及西班牙、法國、德國、巴爾幹、瑞士,且直抵非洲北岸,而在所有戰績中最成功的為高盧(即今之法國)之役,他個人對此役有所記載,傳諸後世成為不朽名作,西撒在文治方面亦有建樹,他創日報、曆法,在政治方面他將地方政府統一而組織化。在個人方面西撒亦有不少缺點,他患有羊癲癎在莎翁手中被誇大,並對女性頗有魅力。(如與有名的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之戀」。)

莎翁之劇通常在第一幕第一景都很精彩,大都將全劇的主題,人物和故事都予以明晰地簡介,在此劇開場時,代表人民的木匠和鞋匠正欲歡迎西撒凱旋,而代表理性的護民官則予阻止。這一場戲雖短,然主題卻已指示出,在莎翁的眼中認為人民是可被利用之群眾,是沒有理性的人。(在莎翁的時代民主思想尚未萌芽,所以在第一場戲中就隱伏了衝突的危機。)

第二場,西撒以獨裁者姿態出現造成嚴肅場面,全場鴉雀無聲以讓他說話,將其烘托得如神一般的尊嚴,當時正為慶祝盧柏克斯節[2]安東尼揮鞭奔跑,西撒則欲其妻讓安東尼鞭及而能生育,值此時一預言家出現,警告西撒,謂三月十五日要當心(即第二日),西撒不予理會而造成了戲劇上 suspense 的效果。接著反對黨領袖布魯特斯上場,布氏本為西撒之至友,為羅馬忠厚之長者,他愛羅馬甚於愛西撒,而凱西阿斯則為政客,他不斷誘導布氏反叛西撒。

第三場則顯示出暴風雨來臨前之徵兆。

第二幕的第一場是描寫布魯特斯之猶疑徘徊,及凱西阿斯之煽動與秘商,凱卻殺安東尼,布魯特斯則予以拒絕,這造成了他以後覆亡的第一個錯誤。

第二場寫西撒之妻卡波尼西將夢中之惡兆告知西撒並勸其勿外出,然莎翁筆下之西撒卻是個倔強、任性、好虛榮而不聽勸阻的人。

第三場寫「阿提米都勒斯」的忠告。

第四場則描寫布魯特斯之妻勸其夫勿莽動。

以上三場皆在造成懸疑氣氛。

第三幕為全劇的最高潮,描寫謀殺的經過及二篇最著名的演說,在演說方式上布魯特斯採用古典派之雄辯,其內容以理性為主,他將觀眾估價很高,以激昂、熱誠換取觀眾的諒解,安東尼的演說則富煽動性,內容不合邏輯卻令觀眾易於了解,他有意發表遺囑卻故事拖延時間以激起觀眾的情緒。

第四幕有三場,第一場寫西撒死後三人執政團之組成及其分裂,第二場寫布魯特斯和凱西阿斯的內鬨,第三場寫布魯特斯心情之轉變,西撒鬼魂之出現及其內心之矛盾。

第五幕全劇的收場,描寫戰役之經過及布魯特斯之覆亡:
凱西阿斯本屬於伊比鳩派哲學家[3],而布魯特斯則屬於斯多亞派哲學家[4],但是到劇終時,凱西阿斯卻相信迷信而布魯特斯亦自殺身死,這也是莎士比亞有趣而帶諷刺性的描寫。

總結此劇之內涵,可以歸納成為三點:

(一)此劇在編劇技巧上可讚之處甚多,尤其在小情節的處理上尤為詳盡細膩。

(二)在思想上莎翁不偏重於任何一方面,他既不贊成獨裁,亦不反對革命,他僅站在客觀立場上予以描述,莎翁謂:「戲劇的目的只不過是在自然前加上一面鏡子」,尤其是寫歷史劇它必需是客觀而且真實性的描述。

(三)莎翁在此劇中並無意以古代歷史之人物以影射當時之人物,所以勿須在此劇中找出諷刺或隱寓的口吻。只是以經濟的手法,有趣味的描寫了段素材。

[1]按實際上奧台維阿斯是西撒胞妹之係。

[2]盧柏克斯節是羅馬人慶祝繁殖神之慶典,相傳凡是不孕之婦被揮鞭裸身奔跑之貴族所觸及,就可以解除不孕的邪災。

[3]伊比鳩派係不相信迷信之哲學派系。

[4]斯多亞派係反對自殺堅強個性之哲學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