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einisi shangren]
Data Type:essay
Author:Liang, Shih-chiu
Title:Merchant of Venice, Tragedy or Comedy? [Weinisi shangren shi beiju haishi xiju]
Source:Merchant of Venice Premiere Program
Place:Taipei
Date:1969/5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indicates the interlacing structure of comic and tragic events in Shakespeare's plays, which builds up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umanity. Shylock, the Jew, as the author aruges, represents the tragic part of this play.

莎士比亞編劇,不喜單純的情節,喜歡於主要的故事之外,再編織一兩個附帶的故事,既可以變化繁複之效,亦可有陪襯緩和之功。同時,他也不喜把喜劇與悲劇分得太清楚,所以他的悲劇裡常有幾場喜劇的穿插,喜劇裡也常含有悲劇的意味。這些都是不合於古典規律的,但是莎士比亞這樣的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很多批評家遇到莎士比亞這個實例,都覺得無法以任何派別的規則來繩範這個天才橫溢的作家。

《威尼斯商人》是由三個故事組成的,一是一磅肉的故事,一是三個箱子的故事一是一枚戒指的故事。當然,一磅肉的故事是主題。夏洛克是主角。以猶太人為題材的戲,在莎士比亞以前就有。1579 年 GOSSON 攻擊當時的戲劇就提起過『猶太人一劇,……演於紅牛戲院,……描寫的是一群擇偶的人之貪婪及放債的人之凶狠。』此外莎士比亞同時的作家瑪婁,也寫過一部「馬爾他的猶太人」。1594 年倫敦絞殺一個企圖毒害女王的猶太名醫羅培茲,成為哄幼一時的大新聞,那羅培茲也許是夏洛克的前身!總之,把猶太人搬上舞台,形容成為貪財的陰險的人物,不是莎士比亞的首創,不過這一段資料落到莎士比亞手裡,便有了新的面貌,新的意義。

猶太人─這沒有國土的民族─一直是受著迫害的。英國的猶太人的命運和在歐洲大陸上的是一樣悲慘,他們從 1290 年起就被放逐了,到了共和成立,這項禁令才被取消。猶太人因受迫害,所以不能置產,以房被沒收;因不能置產,只能收集現金;因有巨量現金,故往往以放債為生;因以放債為生,故不能不取重利;因取重利而受人厭惡,而心懷仇恨。夏洛克這個角色便是這樣形成的。猶太人是被取笑被厭惡的對象。夏洛克在法廣審判那一景裡遭遇失敗,垂頭喪氣,呻吟乞憐,伊利沙白時代的觀眾當然鼓掌大快。夏洛克是供人譏笑的,但是近代的觀眾似乎有了不同的態度,好像夏洛克雖然有可壓的根性在,他也還有人性,他的遭遇也不值得同情。相反的,那一群威尼斯的商人;放浪形骸,傲氣凌人,反倒不能令人起敬。所以,夏洛克的失敗具有濃厚的悲劇意味,而從商人那一方面看,則又是皆大歡喜的喜歡收場。《威尼斯商人》究竟是喜劇呢?還是悲劇呢?

莎士比亞的本意是要把此劇寫成喜劇的,他無意挺身而出做猶太民族的代言人。我們不可以把現代的民族意識硬塞到莎士比亞的作品裡去。但是另一事實亦不容否認,莎士比亞刻劃人物的本領太高強了。在他筆下,一個善良的人往往不是十全十美的,一個邪惡的人也往往不是全無心肝的。他以同情心和深刻的理解力去描寫人物,所以像夏洛克這樣的人物,有其可笑可厭處,亦有其可憫可哀處。

《威尼斯商人》畢竟是一齣喜劇,不過帶著很深的悲劇意味罷了。第五幕好像是高潮已過,有些不耐煩的觀眾便開始離席而去,那是因為他們太集中注意在夏洛克身上。夏洛克的戲一完,全劇亦不再有吸引力了。這一事實正可說明《威尼斯商人》之悲劇意味如何的濃厚,如何的感人!其實第五幕是很美的,令我們感到風暴後的寧靜。和諧美妙的音樂在月光下蕩漾起來,象徵著和平和愉快,給一齣喜劇安排了一個極其適當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