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Zhongxiaye zhi meng]
Data Type:review
Author:Ding, Hong-zhe 
Title:A Review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ing Zhongxiaye zhi meng de yanchu]
Source:People's Livelihood News [Min sheng bao]
Place:Taipei
Publisher:People's Livelihood News [Min sheng bao]
Date:1979/5/15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praises the performance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Theatre Arts, Chinese Culture College, for its directing, stage design, costumes, props, lighting, music, and acting, though it still leaves a little to be desired. He also encourages the Department to help correct some long-lasting bad habits in the theatre.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早期最成熟的一齣喜劇,裏面充滿了幻想和豐富的生命力。但這也是舞台上最難演出的一個劇本,它不像奧塞羅那樣有著嚴謹的結構;也沒有哈姆雷特中那麼多重的內外在衝突;更缺乏李爾王那為全人類所共有的真摯情感。

所以,如何把這齣建立在虛幻的背景裏,神仙的世界中的童話式的故事,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距,而讓觀眾感到興趣盎然,這對於導演與演員都是個嚴苛的考驗!明乎此,我們就不難想像詩人 Tieck 於 1827 年力排眾議,在德皇御前獻演本劇獲得空前成功後的喜悅和鼓舞之情了。

今天文化學院戲劇系四年級的師生,把這齣戲展現在國內觀眾面前,我們從舞台工作者的勤奮工作中也感受到了那種喜悅和鼓舞。

導演洪善群先生很能掌握住全劇的兩個趣味焦點──神仙挌事與群丑的插劇,處理手法,也迴然不同。前者側重氣氛之醞造,後者則以姿態動作之誇張見長。像二幕一景以剪影方式處理眾仙的舞于森林;像仙子與群丑同時出現在林中的畫面分隔;像三場幕前戲,六個小丑在侷促的舞台上的地位變化,都可見出匠心。最足稱道的還是導演適時地在舞台的延伸部份所安排的幕前戲,不但節省了換景時間,也與全劇格調無損,這在國內的舞台條件下,是個值得推廣的構想。

若全責備,則三幕二景樸克捉弄李仙特與底米曲拉的那場戲,燈光與音響的配合還可以再緊湊些;第五幕公爵御座的右前區人物安排也嫌太擠,這場戲沒有使用舞台的延伸部份,至為可惜。此外,同場戲,讓樸克站在邱比特的雕像位置,其象意也很曖昧。

舞台設計者除了將舞台延伸出鏡框以外。森林景以紗幕代襯景,造成山深林密之幻象,很有創意。如果能吊一塊紗幕在幕線之後,罩滿整個舞台,是不是更能表現夢境之虛幻呢?

服裝與道具設計,色彩調配很和諧,塗以螢光的「花朵」安排在黑色翼幕前,益顯突出。不過「驢頭」之製作,則稍嫌簡略。

燈光已能烘托出氣氛,第二幕,側光在觀眾不知不覺中溶明,尤其自然,此為舞台燈光運用之高境界,值得讚揚。唯幻境中天幕上之幻燈影像一閃即逝,未能大量使用,是為小疵。

音效設計以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組曲為主調,雖俗,但頗切題;效果音響與演員動作密合無間,也足證搭配之純熟。病在曲與曲間之連接,仍現割裂痕。

表演部份,大體說來,主要角色之聲音表情均有韻律感,飾海倫納的余嘉瑞同學,聲音中之感情最為豐沛;姿態方面,除一兩位女同學略嫌僵硬外,餘均具美感,飾撲克的陳秀霞同學,活潑靈巧,尤為傳神;趙舜與張中炎分飾驢頭波頓與昆斯,造型與音姿均佳,他二人的搭配是全劇喜感之泉源。

前者基本動作之圓熟與後者之善用聲音表情,均是演員中之上駟,假以時日,成材可期。

莎翁名劇有計劃的搬演于國內舞台上,文化學院戲劇系是拓荒者,我們欣喜地發現,他們的努力,已經奠定良好的基礎,即將開花、結果。尤其令人欽佩的是他們的敬業精神與排演紀律,這些正是國內戲劇團體所缺乏的。

學院派的專業演出,應該有個附帶的責任──改善劇場風氣。因此,筆者願建議演出單位儘快的,嚴格的糾正當前劇場裏幾個相沿已久的惡習:

一、請規定攝影者在開演期間不准使用閃光燈,以免破壞由舞台光所營造的氣氛。並且要「教育」攝影者,如何利用舞台光來照相。
二、請在劇場入口,明白宣示;戲已開演,須俟落幕之空檔方可入場。
三、請「教育」觀眾:有教養的觀眾,不在劇場裏吃零食。

這些規定,執行起來,也許會「趕走」一些觀眾,甚至會招致部份人士的反感,但筆者以為仍值得一試,因為明理者,究竟佔多數。否則,一旦我們的現代化劇場落成了,卻缺乏現代化的觀眾,豈非民族文化之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