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Betrayal [Beipan]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Greenblatt, Stephen; Chen, Fang (translator)
Title:The Cardenio Project
Source:Betrayal Performance Program
Place:Taipei
Publisher: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inese Drama [Zhongguo wenhua daxue zhongguo xiju xuexi]
Date:2013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An account of Stephen Greenblatt and Charles Mee's collaboration from its inception, process, exploration and achievement.

史蒂芬.葛林布萊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陳芳 譯)

簡歷

葛林布萊 Stephen Greenblatt
當代重要文學評論家、理論家及學者,於歷史、文化研究、文藝復興研究及莎士比亞研究著作宏富,咸認是相關領域的頂尖專家。近作《轉向:世界如何變為現代》榮獲 2011 年非文學類組美國國家圖書獎,以及 2012 一般非文學類組普立茲獎。


莎士比亞的想像力藉由不停的挪用、改編和變換而運作:他當然有能力自己去創編故事,如《仲夏夜之夢》;但他顯然更喜歡從某些成品中取材,搬移到自己的領域;似乎移動現象本身令他愉悅。他也從未暗示移動必須停止於此:相反的,他好像是故意讓自己的劇作展向無盡變化的可能性。他有一些以多種文本傳世的主要劇作──包含《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奧塞羅》、《李爾王》等,或許為了特別的表演方式、演出空間和時間限制,都揭示莎士比亞及其劇團對大量增刪與改變,不以為意。這種自由度,非常直接詳細地顯示這些劇作容許再詮釋、再塑造,促成了莎士比亞偉業的驚人長壽:這些劇作適合變形。

不過,問題仍然存在:如何能充分理解戲劇移動?亦即如何充分近並置身核心於移過程中,以便研究、了解這種移動?數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當代美國劇作家查爾斯.密的傑作時,覺得至少瞥見了一種可能性。密是一個聰明的回收利用者;對於察覺剽竊材料裡的動人之處,把它轉換到嶄新的、出人意表的方向,他特別有天賦。他的《大愛》令我目為之眩;那是密主要從失傳的希臘戲劇零星、殘存的片段中創作出來的。我對他的很多其他作品也印象十分深刻;他通常把這些作品掛在一個網站上,也不保護版權,以鼓勵他人自由取用,不斷挪用和變造。

我聯絡密,告訴他:我希望有機會觀看他的戲劇創作,從最初的發想到實際的製作。我向他解釋,我一直在研究莎士比亞文化材料的創造性移動,但總有 400 年的距離。我想要能夠近距離追蹤和了解每一步進展,而我唯一希望是找到一位活著的劇作家,一位我可以發問並得到直接了當解答的人。我補充說:我已從梅隆基金會得到一筆慷慨的補助,使我為了這項特權,能支付劇作家超乎行情的豐厚酬勞。

密婉拒了。他說,他對錢不感興趣,而且特別不喜歡被觀看。但是,他又說,如果我能提出一齣戲的構想,他會考慮和我合寫一些東西。對一個莎士比亞學者而言,選項是相當清楚的:我提議我們合寫一個失傳莎劇《卡丹紐》的現代版。這齣戲是由莎士比亞和他的年輕同事──約翰.弗雷徹合寫的;此人似乎是莎士比亞寫作生涯接近終點時欽點的接班人。他們合作的兩部戲劇──《亨利八世》(《一切都是真的》)與《兩貴親》倖存至今,而《卡丹紐》雖已有好幾種文獻證明曾經在 1613 年演出,且在 17 世界中葉註冊出版,卻不然。它失傳的原因不明,但絲毫不令人意外:16 與 17 世界的戲劇只有部分保存下來。

莎士比亞與弗雷徹顯然是從塞萬提斯《吉訶德先生傳》(1605)第一部分中插曲式描述的卡丹紐故事取材。當著手創編《卡丹紐》現代版時,查爾斯.密和我從自然合理的時空──卡丹紐的故事開始,可是我們立刻遇到難題:這個故事似乎相對地較難開展。困難不在於安排其背叛和瘋狂的主題。確切地說,乃在於要有一個超強的社會階級為前提──一種遠比財富更具有強制力的東西,才可能展開情節。

密和我可以找到當代有些與文藝復興時期階級社會規範等同的情形--也許在軍隊,或某柴極端的商業或學術社群中。但這項工作既不自然又費力,而成功的美學移動靠的是渾然天成,或至少有渾然天成的幻覺。立即點醒我們的東西不是在卡丹紐故事主軸裡,而是在那個故事扭曲的鏡像裡──在塞萬提斯小說中一位神父在旅館朗讀給卡丹紐聽的故事。

神父的故事聚焦於一位名叫安塞摩的年輕人,他莫名地焦慮妻子是否忠貞,使他堅持要自己最好的朋友羅薩柳設法去誘惑她。這個故事不出所料地有悲慘的下場,但後決定給它一個宜於喜劇的結局。

查爾斯.密和我合寫的《卡丹紐》版本納入一系列典型的莎士比亞母題,於 2008 年在(麻州)劍橋由美國定目劇團(A.R.T.)演出。這齣戲頌讚內心的熱情以及願意為愛冒險。大體的情節,一如莎士比亞喜劇的手法,透過迷亂以臻於淨化與寬恕。

這計畫是一個實驗,使我能研究文化移動實例中,自由與限制的交互作用。而莎士比亞正是這方面的大師。我乃決定額外多作個實驗,以便更深入探討。我聯絡世界各地的劇團,邀請他們運用相同的材料(現在包括密和我所寫的劇本),再創作一個適合他們獨特文化的演出形式。

我很榮幸見證許多改編作品:在印度、日本、土耳其、西班牙、巴西、南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埃及,以及現在──最後也是壓軸的一部──在臺灣,這些文本、製作細節、演出影像已公告在網站上。我所看過的這些作品,非常詳盡地證實了偶然、不羈和限制的混雜,都是我個人文化流動經驗的特徵。沒有一部改編近似另一部,也沒有一部複製我們自己的劇作,即使它們都明顯源自我們所提供的敘事材料;而且,很顯著地,這些作品都是卡丹紐故事的不同版本。集合起來,它們顯示出多種國家劇場傳統的巨大力量。對於人在特定時空中的想像如何受到個別不同歷史所形塑,而之後又如何擷取可擷之物形塑新作,它們提供了有力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