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Tempest [Baofengyu]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Title:Q & A on The Tempest
Source:The Tempest Special Edition Program (2006)
Place:Taipei
Publisher: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Dangdai chuanqi juchang]
Date:2006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Artistic Director Wu Hsing-kuo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is adaption of Shakespeare's The Tempest: why the company chose to adapt The Tempest, why he collaborated with film director Tsui Hark, how the visual imagery is presented on stage, and the meaning of this "Peking Opera Musical” style.

1. 在完成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中的《馬克白》、《哈姆雷特》與《李爾王》後,為什麼選擇改編《暴風雨》?

這是首次為台灣這座海洋中的孤島創作演出的作品,近年來,台灣獨特的政治環境中,族群間相互排斥、欺壓、分裂是台灣的歷史創傷。傳統的價值,文化的內涵,一點一點地被毀壞、忽視。製造暴風雨,祈求的是心靈淨化之後的寧靜。對原住民,對大自然的關懷,應是當代世界性的最切身的議題。

2. 為何會想到與電影導演徐克合作?

從第一次演徐克的電影《青蛇》後,每回當代傳奇劇場到香港演出,徐克必定來看,也必定在演出後的聚會中提出許多創意構想。因此,2004 年過年,一通拜年的電話,讓徐克首肯加入《暴風雨》的創作行列。充滿創意點子的徐克並且提出六個版本的劇本大綱,最後,在綜合各版本優點後形成了後來的演出版,而他手繪的一幅幅場面圖,就像鏡頭分鏡一樣,建立好全劇架構,再由我填補其中的表演內容。

3. 如何利用舞台美學呈現《暴風雨》的視覺印象?

奧斯卡獎得主葉錦添在設計《暴風雨》舞台時企圖展現靜態中的暴烈感,以大量留白及大量的塊狀墨色營造流動的空間狀態,例如四米高、五米寬、耗費 20 個裁縫縫製而出的魔法師法袍與素白色的精靈們,便在舞臺上形成流動的色塊,對應著簡單而華麗的舞台裝置。

紅色法袍上的象形文字呼應著人類以「知識」統治荒島的力量,當魔法師舞動法袍,掀起萬千風浪時,翻動起伏的文字象徵著人類大腦的蠢蠢欲動,更會製造出如中國宗教施法時的萬千意象。並且,場景和服裝的密合也包含在創作中。例如《暴風雨》場景中,最重要的船的意象由服裝變化完成。精靈愛麗兒穿著鳳首帽子華麗長斗篷,在舞臺上搭建成大船的形象,以服裝變化製造船難的景況,故此,《暴風雨》的舞台概念可稱之為「服裝舞台」(Costume Theatre),意味著整個意象來自於演員與服裝行當來表達演出內容與目的。

4. 你將《暴風雨》定調為「音樂歌舞劇」(Peking Opera Musical)的風格,這在你二十年的京劇創作的投射發展中,有無特別殊意或企圖?

莎士比亞說,宇宙是大舞台,每個人在生命舞台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京劇異有一說法─戲子無情。這在京劇界中是一句罵人最侮辱的話。但是莎士比亞在此劇提高了演員的地位,所有的逼真場面,輝煌樓閣,雲霧花草,狂風巨浪都是演員精靈創造出來的。京劇是空的寫意舞台藝術,空有即萬有;靠著演員扮演及說故事才能,他們變化多端,能唱能唸能做能打,能舞蹈還要能翻跟斗,若是以歌舞劇來貫穿全劇進行,就能充分展現全能演員的優勢。劇中魔法師、愛麗兒、卡力斑,分別用京劇、崑曲、原住民聲音和音樂表現;豐富的音樂題材一方面象徵台灣的多元文化,一方面呼應原著中「這是一場假面舞會」的內在意涵。我期待每一位演員、樂師、舞台人員用最飽滿的熱情,共同營造這場戲,各顯才能,給觀眾一個聽覺與視覺都滿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