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Tempest [Baofengyu]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Tsui, Hark
Title:Director's Notes [Chuangzuo zishu]
Source:The Tempest 2004 Premiere Program
Place:Taipei
Publisher: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Dangdai chuanqi juchang]
Date:2004/12/30
Pages:28-29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Film director Tsui Hark talks about the creative journey in adapting The Tempest, acknowledging the challenges of combining stage drama, jingju, and Shakespeare.

導演《暴風雨》對我無疑是個挑戰;雖然我對舞台不致毫無認識,但相比起我熟悉的電影工作,我於舞台從來只是觀眾,對舞台的知識與修養遠不及電影;至於京劇,我對中國這種傳統戲曲深感興趣,也看過不少吳興國的京劇,但當別人問起,我只好無奈承認自己不算懂京劇。舞台與京劇已是考驗,莎士比亞尤是難關。在今次創作路途中,我閱讀莎士比亞原著,也找過不少學者,而我早了解到,把莎劇由英文翻譯成其他語言,無可避免地有所缺失,另外,我也不能忽略莎士比亞與歷史背景的關係;莎翁創作《暴風雨》時,航海業剛起步而迅速發展,那麼在今時今日演出《暴風雨》,與當代社會又有何關係?這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舞台、京劇、莎士比亞對我都是挑戰,恰恰吳興國對三者都有經驗,這樣的合作會弄出怎樣的東西呢?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最後長劇,被譽為莎翁集大成之作,最成熟的表現。吳興國有大膽改編莎士比亞的經驗,例如他改編《李爾王》,就一人分飾多角,甚至把「吳興國」加入其中,而根據我已往曾拍攝的改編電影,相信大家對我怎麼改編《暴風雨》也有興趣。

在舞台效果上,如何展現《暴風雨》的魔法世界要我們多費心思,波布羅怎樣使用魔法書?他的魔法衣是怎樣的?劇中的暴風雨、饗宴與婚禮,以及卡力斑的夢,都需要我們的設計。舞台效果可以設計,但莎士比亞最精采的是文字,例如波布羅最後的獨白或卡力斑罵人的言語,因此我們對莎翁文字也不作改動,只是段落位置可能不同。

拿著莎士比亞的文字,我們要如何改編?於我們討論初期,吳興國與林秀偉提出魔法十二章經的概念。我總是想,以五幕劇的角度,這十二章經是怎麼一回事?波布羅在第五幕的寬恕,是《暴風雨》被人討論得最多的情節,也是《暴風雨》最大特點,無論是否從作者論的角度看,《暴風雨》波布羅在故事結尾裡的獨白是全劇精華。姑勿論波布羅從「復仇」到「寬恕」是否呈現了十二個階段的變化,但是劇中的寬恕,正正是佛教所提倡的,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把寬恕的主題體現出來。

的確,我們曾從不同角度改編《暴風雨》,在創作過程中,甚至一度出現超過五個版本,剛說版本的名字已可反映:魔法師的十二本書、知識與自由宣言、文化分裂、卡力斑的無人島、神秘魔術師、魔幻奇航……我們最後選擇了一個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只是,我們覺得除了波布羅、卡力斑與愛麗兒三個故事主角,波布羅女兒米蘭達與王子霍定男對國王阿龍梭的影響也應強調,因此在劇本中加強了對三人的描寫,帶出下一代可解決上一代的恩怨。《暴風雨》給我的啟示是:波動的年代,各種角力在任何社會都可能發生。權力、仇恨都是瞬間短暫的,人性才是最終要維護的,這個戲讓我看到人性的希望。

說到這裡,舞台、京劇、莎士比亞於我手裡會變成怎樣的一回事,連我自己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