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Tempest [Baofengyu]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Yip, Tim
Title:Set Designer's Notes
Source:The Tempest 2004 Premiere Program
Place:Taipei
Publisher: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Dangdai chuanqi juchang]
Date:2004/12/30
Pages:60-61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of the set design: side screens that create a unique performance space, imagery in the style of Chinese ink wash painting, and the close connection of the set and costumes as “Costume Theater.”

這一年來,在舞台藝術的思維上,有著明確的變化,可能受到之前回歸到傳統劇場創作經驗的影響,我對劇場有了新的感受。一直在找尋這個大源頭在這個時代應有的變化,迴避著西方的傳統,找尋一種可能性,《暴風雨》就是向著這個領域的一次全面的試探。

首先是對場域的定義,西方劇場的場域是一個象徵著事件發生的空間狀態,做出抽象的布置,但內容所表現的是寫實的。東方的劇場並沒有那種空間的觀念,它的空間是在於演員的演出來定義,因此東方劇場的演員有刻畫場景的功能,在一個虛擬的狀態,虛構的場域與現實的舞台重疊。

場景與服裝造型間的關係不含有戲劇性的聯繫,它只是一個場域。這點使我重新思考《暴風雨》的當代性。

舞台乃是一個空的布置,三面掛上屏風,以中國的水墨畫薰染,封鎖了平常翼幕的空間,使它成為一個橫向的長條形狀,兩面的屏風一直延伸到後台,形成一個縱深極遠的場景效果,屏風的設計全為開放式,以傳統中的出將入相的布簾為功能,使演員的出入帶著某種程度化的狀態,那布簾設定了一個場域,一個虛擬的戲劇空間,同時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舞台裝置。因為那些屏風處理成為一種精緻與華麗的裝飾性,它的實體感可以在戲劇以外獨立欣賞。場域以自身的身份存在,不附屬於戲劇。這是《暴風雨》場景設計的第一個特色。

東方的《暴風雨》,它產生一種靜態中的暴烈感,因為它的場景不賦予寫實的形象,場景也規範成為一個與戲劇不具有直接關係的所在,雖然如此,我們在不同的場景變化中,仍然加入了少量的現代元素,例如簡單的吊景變化與原始的場景變化設計。增加場景變化的可能。

曾經以八大山人的繪畫來想像魔法師活在孤島上的意境,從這一個意念出發,產生了水墨畫的象徵。大量的塊狀墨色產生了形體的流動感,大量的留白也產生了虛擬空間的意境。抽離於京劇舞台刻板的模式,產生一種流動的空間狀態,這種流動的狀態推延了形體的抽象變化,如龐大的魔法師法衣與素白色的仙女群。在舞台上形成一種流動的色塊,對應著簡單而華麗的舞台裝置。

其中場景與服裝的密合也包含在這次創新的意向中,如暴風雨場景中,船的意象由服裝變化來完成。愛麗兒穿著鳳頭帽子長三十二米的斗篷,在舞台上搭建成大船的意象,以服裝的變化來製造船難的景況,故此整個《暴風雨》的舞台概念可稱為服裝舞台,Costume Theatre,意味著整個意象來自於演員與服裝行當來表達演出內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