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Tempest [Baofengyu]
Data Type:essay
Author:ifictee
Title:Wu Hsing-kuo: 20 Years, 1000 Lives [Wu Xingguo: ershi nian qian zhong rensheng]
Source:Secular World, Wizard [Sushi wuren]
Publisher:Roodo
Date:2009/1/8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Wu Hsing-kuo, the founder of the 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in terms of his career and ideas of performance along with the new productions of The Kingdom of Desire, King Lear, and The Tempest in the “Twenty Years of Legend: The Oriental Shakespeare” Series.

排練場上,吳興國大眼圓睜、朗朗吟出戲曲韻白,一忽兒旋身翻滾在地,發出野獸嘶吼。圍繞身邊的年輕演員們跟著跌身幻化為獸、發出吼聲,似在回應領袖的登高一呼。手握劇本的吳興國卻退出獸群,轉而哼起鑼鼓點,示意場上的半人半獸們配合節拍,龍行虎步。

這是「當代傳奇劇場」為了十月在城市舞台上的「傳奇二十:東方莎士比亞系列」重排《暴風雨》的一景。同時演出的,還有《慾望城國》和《李爾在此》。三齣戲密密麻麻地填滿了吳興國的排練表,在場上,他是導演、也是編劇,更是主演的角兒,不同身分同樣填滿了吳興國在當代傳奇的位置。

「傳統必須在廿一世紀中存活下來,而只有運用傳統、改變傳統,甚至破壞傳統,才能使之獲得生命力。」-尤金諾.芭芭,丹麥「歐丁劇場」創辦人

問他為什麼選擇這三齣莎劇作為當代傳奇的二十年紀念演出?吳興國坦言有製作上的盤算:「以我的角度,其實並不想重排這三齣戲。好比《暴風雨》,它的製作成本太高、排起來費力,演員除了唱戲還得踩高蹺、噴火……但我們把去年首演的版本再琢磨修改一下,未來也適合受邀國際演出。」

不勉強穿鑿「演出背後深廣重要的意義」,吳興國直率而實際的考量有其道理。當代傳奇是國內少數持續獲邀至國外演出的劇團,二十年來足跡遍布歐亞十一個國家的重要藝術節,也吸引了丹麥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法國陽光劇團導演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等劇場藝術家的矚目與讚賞。

1986 年,改編自莎士比亞《馬克白》的創團作《慾望城國》,以中國傳統戲曲的唱唸作打詮釋西方經典劇作。當吳興國飾演貪戀權位而弒君的馬克白/敖叔征,從三公尺高的城樓中箭後翻墜落,掌聲從台灣蔓延到國際,看在尋找傳統與創新、東西跨界融合的莫努虛金等西方藝術家眼中,自然是極為成功的典範。

有了《慾望城國》的佳績,當代傳奇陸續改編《王子復仇記》、《李爾在此》、《暴風雨》等四齣莎劇。有人問吳興國是不是打算專作莎劇,他搖頭否認:「我們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藉簡單的舞台形式,以演員表演為主體,來結合能最快傳達給世界各地的作品」,而重要性、普及性堪與《聖經》相比的莎士比亞劇作,在吳興國眼中恰可作為傳統戲曲這只舊瓶中的「新酒」。

「但也不能只是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吳興國強調,「我們不是傳統戲曲,而是從這個框架出發,去找表演的新形式」。吳興國以去年的製作《等待果陀》為例,在申請這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的劇作演出權時,向來讓他引以為傲的唱唸作打全能劇場卻遭當頭棒喝-「他們竟然不准用任何形式的配樂,這簡單抹殺了戲曲的靈魂!」不肯放棄的吳興國,就這麼硬著頭皮,在不用伴奏的情況下,載歌載舞等著終究沒出現的果陀。

「後來我發現,清唱更能表現演員的聲音,而貝克特透過劇本發出的『現代人虛空的、小小的吶喊』,在安靜的狀態下更能被聽到」。在限制與破壞中摸索出新意,吳興國認為未嘗不是好事。

想創新,還得要有好人才。吳興國感嘆,因為新編戲不像舊戲有現成的套式、聲腔,必須不斷地琢磨、找到適合的樣子。這麼一折騰,加上酬薪有限,很多演員耐不住,劇團也沒法有固定班底培養默契。

幸好吳興國終究等到了。去年他和京劇演員盛鑑搭檔演出《等待果陀》後,深覺這是個有天賦、肯勤學的後輩,這次《慾望城國》便特地找他飾演另一組馬克白。吳興國說,「趁我還能演的時候,把當年自己捏出的角色傳承下去。」

重視傳承,不讓苦心培育的藝術斷了根。抱持這態度的吳興國,其實挺傳統,但這樣無私的傳統卻一點也不過時,而且彌足珍貴。

「就算完全不了解莎士比亞劇作的觀眾,也能夠欣賞吳興國的演出,可以從他的表演之中看到很多不同的視覺上的表現方法,而且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對立關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Kirsten Dahl,丹麥 Stiftstidende 報劇評

在成為一個編劇、一個導演、一個劇團藝術總監之前,吳興國首先是一名演員。

打從年幼就在復興劇校習戲,吳興國先以武生起家。後來,他發現老生更能展現演員的表演功力,便改從台灣四大老生之一的周正榮學文、武老生,以此在劇壇嶄露頭角,同時跨足舞蹈界,在雲門當起舞者。

成立當代傳奇劇場後,吳興國一直自任編導並擔綱主角,這其實吻合傳統戲曲「演員劇場」由演員主導的特質,因為表演者就是演出的核心。

從當代傳奇的幾齣莎劇看來,主角若非王公即為顯貴,都是凡夫俗子難以擁有的體驗,習戲出身的吳興國卻得有可與之親近的先天條件:「我們從小學的就是戲曲裡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所以在詮釋李爾王的時候,我更能理解那種國王的氣度、他的狂妄和包容-想想看,那可是『一個國就是你的家!』」說著說著,吳興國驀然挺立胸膛、雙眼炯炯,彷彿威嚴的國君親臨現場。

但是,如他所說,封建制度的世界遠非廿一世紀的我們所能想像,要怎麼才能引領觀眾認同古典的劇情和角色?

「我的做法是」,他繼續藉一人分飾十個角色的《李爾在此》說明,「從我自己出發,挑出最感動的部分剪接安排,不全按著劇本演;另外加上『吳興國』這個演員的獨白,他在趕場換裝的時候質疑自己,就像在質疑李爾這個角色和他的內心:到底你是誰?你以為自己是誰?」當這個哲學式的問句自一名瘋癲老人和一個演員口中吐露,也會映照到觀眾的內心:我,真的是我嗎?

「當演員真是好玩,有時候你是那麼高高在上,有時候又是這麼低下!」吳興國轉身指著市街上來往人群,「我們就是把這些人生百態重新聚焦到劇場,讓這群人來看他們自己的人生,發現從前他們沒看過的角度。」

「回來舉行當代傳奇復團記者會那天,我說,我想演戲,就算沒場地也想演,即使站到馬路邊演都沒關係。」-吳興國

吳興國的舞台路並非始終平坦無波。千禧年前後,當代傳奇曾遭遇極大瓶頸、停擺近三年,「當年我連場地都找不到,有點像是被封殺了。藝術節也不通過、申請演出也被回絕,連著三年沒有經費,那我耗在這裡做什麼?」所幸還有影視演出讓吳興國不致舉家陷入困境。但三年中,他不斷思索,若再停下去,會不會連舞台也回不去了?

就在這時,法國莫努虛金導演的一句話,讓吳興國做出決定。她邀請吳興國到陽光劇團示範教學,他也在那邊發展了《李爾在此》的二十五分鐘片段。看完他的演出後,莫努虛金跟吳興國說:「你知不知道,歐洲要找一流的導演有一大堆,但要找你這樣一流的演員,找不到幾個。如果你不再回到舞台上工作,我就殺了你!」

就這樣,吳興國從法國回到台灣,也回到當代傳奇的舞台。

幾年來,吳興國用精簡的方式維持劇團運作,有人問當代傳奇可不可能變成專業編制?然而光是龐大的人力就讓吳興國頭痛,「你看看現在台灣藝文環境多苦?多少藝文團體苦哈哈地等企業贊助?」環境沒變好,卻仍有理想,吳興國就用最克難的方式,一人帶一個辦公室 case by case 地做。

雖說克難經營,當代傳奇的演出計劃卻是驚人的滿檔:年底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譚盾、多明哥聯合演出歌劇《秦始皇》;新製作《水滸 108》也沸沸揚揚地進行中;明年五月則到美巡演《李爾在此》……

「總之就是繼續做、小規模也沒關係,但做到好。」未來,吳興國和當代傳奇的千百種人生,仍會高速運轉,繼續轉向下一個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