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Tempest [Baofengyu]
Data Type:review
Author:sarawu
Title:I Love Wu Hsing-kuo's The Tempest [Baofengyu guanhougan zhi wo ai Wu Xingguo]
Source:sarawu's Blog
Publisher:Wretch [Wuming xiaozhan]
Date:2006/10/24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recounts the experience of watching The Tempest in detail, especially the jingju elements. The author also pays tribute to Wu Hsing-kuo's theatrical achievements.

有的時候我覺得,每個領域之內的人要怎麼做,要做到什麼程度,才不會有愧於這個領域?張大春學長說:「小說家不能一輩子寫小說,真正重要的也許是,自己能為自己這一代人做些什麼?」那時候我還不太懂;看過城市舞台上演的《暴風雨》之後,吳興國離場時那昏暗燈光襯出的背景,我有了一股感動湧起的明白:

莎士比亞不能一輩子寫劇本,他為後世千千萬萬的編劇留下經典的寶山;吳興國先生不能一輩子唱戲,他將為後世千千萬萬的演員留下榜樣-成功建造戲劇界的巴別塔。

今天其實是個忙碌的一天,早上七點半就得從家裡出發,一路迢迢到了輔大對面的建國一路;這是為了我加入了輔大畢業學長經營主導的『爬格子作文教學團隊』培訓之後,第二次的現場實習教學觀摩,地點是在三重,但我必須先到輔大載文瀚一同去(他和我同是培訓學員)。經歷兩個小時小朋友活蹦亂跳的戰爭場面提前洗禮,10 點半我們便騎車折返回板橋;草草吃了一段午飯果腹後,便搭乘捷運匆匆趕到台北車站,我們下午與胡幼峰老師有一場師生座談。大學是四點鐘左右結束,我在重慶南路書店街逛了一陣,便匆匆搭上公車地達了台視對面的,城市舞台。

在遇到一連串驚喜與驚訝之後(遇見周華健也來看戲、以為琳茵鈺婷還在洗手間結果已進場、找到位置結果發現是在三樓等等),後總算是在開演前坐定。接著,暴風雨來臨。

前者是說我們不僅將舞台人員、道具的動線一覽無遺,也將隔幕之後的配樂人員看得一清二楚,後者當然是無法欣賞到演員表情的細膩轉折,以及翻滾特效的近距離震撼;但,即然這齣劇主打以徐克為總導演,也主打它華麗驚喜的全新音樂,所以算還是從音樂部份先談起。

這次使用的樂器有大提琴、笛、鑼、大鼓、琵琶、二胡等中西方樂器大匯集,十足的天馬行空,但配合起來竟也有令人激賞的、激烈撞擊出來的合諧,因為中國弦樂器多偏向輕靈、俊逸的音質,如果需要渾厚震撼,就必須藉助大鼓等的敲擊樂器作輔助;而大提琴這種渾厚卻又優雅低吟,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樂器所缺乏,用來作為凝重的開場和氣氛的銜接十分合適。

而當然,傳統的京樂也並非淪落配角,表達暴風雨的驚濤駭浪、精靈與祖靈的對打、審判時的鬼哭神號,大鼓法鑼齊鳴,也完整的表現老戲迷印象裡最華麗聽覺享受。

而我認為最最特別的是,第二場開演時採用了傳統原住民的音樂,表達了卡利班原為荒島住民的心聲,十分傳神也十分有趣,更讓徐克導演不羈的想像力展露無疑。

儘管如此,《暴風雨》依舊是莎士比亞的封筆之作,活脫脫是一份西方劇本,所以當代傳奇劇場對於人名和大多數劇情方面保持對原著的尊重;所以在傳統西皮二黃、京字京韻的唱腔下,可以聽見諸如安東尼、米蘭達等洋化的名字,這是頗為有趣的地方。投射字幕上也顯示莎士比亞以古英語創作的原始版本劇本,再次表達當代傳奇對原著的尊重。

但回過頭來,當代也未因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劇本,而模糊掉京劇傳統的表演特徵。例如米蘭達在聽了父親波布羅訴說父女倆的身世後,情緒激動的嬌泣起來,展現的就是原汁原味的青衣哭腔;還有愛麗兒在舞台角落所插入有趣的旁白,充分顯現她花旦逗趣的一面。其次在第二場開始時,演出精靈以及祖靈的幻夢大戰,則是刀馬旦的傳統移植,不論是踢槍、圍攻、進退趨避、團攻合圍,就是傳統京劇的戰爭場面表現手法。

當然還有其他武生的打鬥翻滾、小生小旦談情說愛、水袖、兵器、飲食(這部份其實已做了改良)等等,讓偶爾也涉獵京劇的我也在這全新的劇本之中,品嗅到當代對傳統戲曲的珍重和運用。

最不能漏談的就是傳統戲曲中象徵式的動作意象,例如眾人肩手相連顯示在拉扯溺水之人上船,以翻滾跳躍表示地形崎嶇或內心情緒,水袖的舞動展現女性柔美細膩的情緒轉折;不過這已經脫離本劇的特色,屬於傳統京劇的表演特色了。

再來是道具,這齣戲不論是荒島、布帘、船槳、柴火、衣飾法杖等等無依不是經過精美的設計,配色上更結合人物的個性及華麗的需求,而在其中更不難看出中國傳統寫意主義的表演手法,例如以兩條長方布帳表示大船,以一條細布表示腳鐐,用大方布的擺動表示波濤洶湧的海面等等。

最後一個部份要談的是特效。既然是徐克導演出馬,宛如電影的聲光特效當然也是主秀之一;有一個是突然用大量的乾冰迸發製造淒風慘雨的情形,即使我坐在三樓,依舊有鋪面來微涼的水意,十足的讓人身歷其境(雖然此舉觸動了火災警報器),這個經驗實在難忘。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吳興國先生摘下一切象徵具有魔法的衣物裝飾,映襯著昏黃孤寂的燈光緩步離場,那麼偉大之後深深的孤獨撞擊到我;吳興國先生終究是老了,儘管他受到多少人的愛戴,儘管他締造多麼偉大的戲劇史頁,他終究要放下當代傳奇、放掉演出機會、放棄掌聲燈光,其實,他為戲劇做得太多太多了。終場時一共謝幕了三次,我禁不住這偉大的感動起立鼓掌,是啊!復仇過後波布羅終究要還給所有人自由,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自己;我們不能因為對吳興國先生的喜愛而不給他離開的自由,不然那也是自己把自己困鎖在戲劇的象牙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