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Tempest [Baofengyu]
Data Type:review
Author:Jiasilin
Title:The Contemporary Legend Theatre after The Tempest [Kuangfeng zouyu hou dangdai sheng duoshao]
Source:Miss Jocelyn Tempura [Jiasilin tianbula xiaojie]
Publisher:PChome Personal News Station
Date:2005/1/5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empest contains too many elements and overburns jingju, an actor-centered theatre. She is also worried that as the company aligns itself with commercial theatre, the advantages it used to enjoy will disappear.

(評「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純屬個人觀感!!)

《暴風雨》上演前,徐克跨足劇場界的話題已在大半年前吵的沸沸揚揚,堪稱是藝文界一大盛事。一直以來當代傳奇改編希臘悲劇或莎劇的演出,揉合東西方文化,常常吸引傳統戲曲、現代劇場,甚至是文學領域的觀眾。近年來跨文化領域的表演蔚為主流,因此當代傳奇的《暴風雨》結合電影、戲曲、現代戲劇的元素,也在票房上刷出亮麗的成績。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充滿傳奇色彩,船難、異族、復仇、愛情、精靈,涵蓋了莎翁劇作慣用技倆的各大類項,原著篇幅不長,筆調輕快,當代傳奇試圖以音樂與節奏輕快的唸白來塑造輕快的氛圍,然而在舞台的視覺上卻顯得與聽覺十分不和諧。

最大的問題出自於服裝與舞台。《暴風雨》的舞台十分簡潔,由潑墨山水的布簾組成的軟景片,在舞台上以倒 v 字形向上舞台延伸,視覺上想塑造有景深的效果,另有兩組石景可自由活動的轉換方向與位置,基本上來說,舞台屬於很簡單的。相形之下,服裝的繁瑣與誇張,成了葉錦添補強視覺意像的重點。例如:精靈的大翅膀、祖靈的大頭罩、魔法師大披風及超高的頭套等,這些設計構想在想撐起舞台空白之虞,是否有考慮過演員的表演會受到限制。每每愛麗兒和精靈們一出現,就擔心他們常常一轉身,那對兩倍人高的大翅膀是不是又會掃到其他演員,至少愛麗兒的翅膀是常常和魔法師的高頭套打架的,更別說是首演當天還斷了一枝翅膀。而魔法師四尺長的披風,早在開演前就成為報章雜誌上的焦點,但是因為披風過長,整場就看魔法師為了避免踩地絆倒,只好猛甩披風,僵硬奇怪的轉身動作,活像樂儀隊進行時的直角轉彎。至於祖靈的大頭套,不但壓扁了演員的身高(而且林秀偉本人就很嬌小),為了保持平衡,這些演員的頭似乎連動都不敢動。其他的演員,例如阿龍梭的服飾也令人覺得繁重,和卡力班光著兩條腿形成強烈對比。

卡力班是暴風雨中重要的角色,導演採用原住民的歌舞,想呼應族群融合的時事話題,但在劇中卻顯得十分突兀。服裝、音樂和表演方式,把卡力班塑造成「怪物」(劇中最怪的人物)。首先唱腔與咬字方式,與其他角色明顯不同。如果這是刻意的強調不同的文化,那麼導演和音樂設計未免也太不用功了,各種族群的原住民音樂當然不同,但是原住民長期在山中生活,與大地為伍,與卡力班一直以來在孤島上生活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音樂與吟唱應該是要有空間感的,而不是不斷以重節奏壓縮聲音,聽起來很像 R & B 美式唱腔唱中國數來寶。卡力班的服裝也頗令人覺得爭議,「裸露」是有些未開化民族穿著的特徵,但是上半身像是以草葉包覆的感覺,不懂為何上下半身差異如此之大。(還聽到前排觀眾說卡力班像日本忍者)。此外,下半場祖靈的舞蹈場,舞蹈沒有力量,形象建立也不夠強烈,且上半場並未有足夠的鋪陳,讓人覺得卡力班因恐懼而崩潰的合理性存疑,並且與下一場的銜接也頗牽強,實在是畫蛇添足,顯然是因為原住民的議題而加進去。上述種種,實在是很容易讓人聯想是否有睥睨原住民之嫌。

此外還有許多技術問題,例如:第一場「翻船」時,音樂聲音實在太大,令人難以忍受,除了轟轟巨響與鑼鼓聲,聽不到演員的聲音,只能依賴字幕。軟景半透光,很多場景運用到背光投射,但卻常常看到工作人員在光前走來走去,也令人感覺很不專業。

從《慾望城國》開始,當代傳奇的作品讓人有兼容並蓄的感覺,不但把握住傳統戲曲的精神,也為東西文化的結合做了良好的示範,但是這次《暴風雨》試圖加入的元素太多,反而讓原本以演員為本位的京劇變成累贅,連基本的文武場都不斷的出現失誤,例如:踢槍的動作,十次有八次不是踢不好就是接不到,水袖也不斷的蓋住頭,還有演員獨唱唱到氣喘噓噓。這些演員的基本功都不到水準,演員似乎變成了舞台的符號而已,一直追求創新之餘,不該失根於本不是嗎?這也令人擔心,「當代傳奇」走向商業劇場之後,舊有的優點是否就真的成為「傳奇」,再也追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