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Mad Scenes [Fengkuang changjing]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Chou, Katherine Hui-ling
Title:Another Eye That Awaits and Observes [Pangguan jingdai de ling yi zhe yan]
Source:Mad Scenes Performance Program
Place:Taipei
Publisher:Creative Society [Chuangzuoshe jutuan]
Date:2002/12/19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producer recalls how the director's past works impressed her and has great expectations for this rendering of classical texts.

當魏瑛娟邀我擔任《瘋狂場景》的製作人時,我對這個角色作的定義,是扮演創作者的另一隻眼,適時地提供不同位置之所見。不過更多的時候,這隻眼比較是安靜地觀察瑛娟如何繼續演繹她的劇場觀。

魏瑛娟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對戲劇美學的細嚼慢嚥,那怕桌上只剩她一個人,也還是近乎「一意孤行」地品嚐體會。

1995 年是我對她作品的首度驚豔。彼時所謂的小劇場早已從昔日的解嚴陣痛走過來,物換星移之際,一陣尷尬沈默似乎正取代昔日的激情叫囂。魏瑛娟在此時和她的演員們找到了一種非敘事的身體表演,格局不大,但精鍊地讓人不得不側目。

正當人們矚目於她日漸舞蹈化的劇場身體美學,瑛娟戲言「我也會說話」。1998 年她在創作社推出《Kiki 漫遊世界》,透過輕描淡寫的詼諧語意,輕點都會的孤獨與寂寥。[1]舞蹈是魏瑛娟通往精準的道路,卻非最終目標吧。在各方不同的意見中,我感受到她意圖讓語言與身體辯證的深切企圖。

在她接下來的作品裡,瑛娟雖借用文學著作,但她對於劇場的探索,卻絲毫不讓那借來的文本專美;無論是一字不改地取用《蒙馬特遺書》原著,或是一字不取地面對卡爾維諾,她重新分析為什麼角色、身體、乃至空間的調度是劇場的核心。類似的論述國外早有,瑛娟的劇場見解未必出其左右,但卻因為親力而為的挖探與實驗而更形深刻動人。

《瘋狂場景》可能更明白揭示瑛娟這位劇場導演另一個不常被論及的面貌:她對經典文學的語言和文字的珍視與見解。究竟如何,還有待觀眾的觀察與品嚐。這齣作品特別令人期待的,還有王孟超對舞台的思考如何與瑛娟的劇場見解共舞,在一個極其透明的劇場過程裡。除了藉著揭露劇場的秘密,張揚一番古典劇場特效的「奇觀」(spectacle),還有沒有可能重新宣示劇場的自主性與獨特性?陳建騏的音樂創作與演奏,又如何為這樣的共舞訂定旋律與節奏?當所謂的戲劇效果棄暗投明之後,我們對於戲劇又還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新的期待與認識?

謹此向所有支持這齣作品的觀眾們致敬!

1 借用王墨林在一次閒聊中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