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Mad Scenes [Fengkuang changjing]
Data Type:review
Author:Ling
Title:Elitist Self-Indulgence: On Mad Scenes [Jingjingzhuyu de anjing zini Shashibiya beiju jiancan guanhougan]
Source:Tianya Forum [Tianya luntan]
Date:2002/12/22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Elitism permeates the production, manifested in the creative team, their attitude toward Shakespeare and their style, as well as in the audience. The play is delicately wrought but fails to touch the audience emotionally.
  
這齣戲,給我的感覺正好可以用劇中白粉抹面的考蒂莉亞安安靜靜地伸出已然被瘋狂鎮靜的雙手,還記得先把銀色的高跟鞋整齊擺放好,再走向已然陷落的沼澤(事實上是凹陷的舞臺)中央,頭與手臂都緩緩舉起,而觀眾既無掌聲也無騷動,跟最後她自溺的姿勢一般,隨著燈暗,安靜,凝結。   

從大雪紛飛的北京回到老天臉色陰臭得讓我鼻子過敏的臺北,一到家,椅子沒坐熱,扔了行李就沖出去,直奔新舞臺去看這出事前宣傳得沸沸揚揚的戲。到了場子,剛在前臺跟創作社的宣傳打了招呼,旁邊黃小貓和符宏征就恰巧也冒出來,才開心地擁抱完,遠處一個女孩發話大叫,原來是以前同劇團現在在金枝演社作專業舞監的妹妹;進了場,發現鴻鴻就坐在隔壁一排,才打完招呼,金士傑老師也進來了(好開心啊),雖說臺灣小劇場界很像一個可愛的小村落,雞犬相聞,大家平時都互通聲氣也常常探班,但這齣戲能夠一下子動員這麼多的劇場人進場,也顯示這齣戲威力的非同小可。   

除了編導魏瑛娟的個人魅力外,也起碼顯示了事前宣傳鋪墊的非同小可。   

所以,在說戲的本身前,我倒覺得,這齣戲,雖說事前賣座只有六成(多少也跟同期上演的某月雪大戲排擠效應有關),但可算是臺灣公宣做得最為成功的戲之一吧。   

宣傳之道之一,電子報。這是創作社的第八號作品,加上魏瑛娟身兼莎妹的主導成員,兩者多年來累積的會員資料庫,足可供為寄發相關演出資訊的資料庫,而這次電子報的發放期數更是高達八期,從劇本的原創概念、導演的理念、每個演員的介紹、主要解構角色的文本分析、副導的排練筆記,都寫的洋洋灑灑加上排版精美,當然,也有演出相關資訊,這樣洗腦兩個月下來,再怎樣麻木的人都會有好奇心想看了。   

宣傳之道之二,活動。左拉上 SHOEX(一家鞋子賣的無敵貴的品牌)提供獎品,右跟大報副刊還有表演藝術網站談好,舉辦一個四大悲劇極短篇徵文比賽,也抓住了不少眼球,最後得獎作品還在報紙副刊上公開發表,雖說是極短篇的創作比賽作品發表吧,但鬥大的前言也得介紹是為何會有這個活動,加上宣傳照又可以藉此在大彩版曝光,絕招。   

宣傳之道之三,切入點利害。不強調四大悲劇的拼貼,而強調萃取其中「瘋狂」元素的部分,在專業雜誌上以此為提引發專業文章討論,也有旁及其它同行對於同樣元素的處理方式,看起來專業的不留痕跡,漂亮。   

相比之下,《八月雪》雖然有大筆資本和官方支援(甚至還可以作電視廣告哪…),比起這些靈活而精緻的宣傳創意,就顯得有點兒財大氣粗了;會有這樣的手法,跟創作社的組成份子和背景又不無關係。   

創作社成立五年多,基本上,是一些三、四十歲的人一起組成的,多半,也都是在工作和劇場之間拉扯,白天努力上班,晚上寫劇導戲,半夜開團務製作會議,沒有門戶,沒有偏見,一開始是以寫實生活入手,目標則是,「不管在創作/經營/製作上都能有一種新的可能性」,雖然不是次次出擊成功,但她們,的確在一直作著。   

很厲害吧。主要組成份子也都很厲害,團長魏瑛娟就不用說了,負責人周慧玲是中央大學的副教授,創作社上一號作品記憶相簿也是她的導演作品;藝術總監黎煥雄除了能導之外,還是詩人;核心團員紀蔚然則是出名的劇本怪才,技術總監王孟超(也是此次演出的舞美設計)還常常跨刀雲門….如果論質素,創作社可說是臺灣最菁英的劇團了。   

但,可能也就是太菁英了一點,創作社的作品常常流於一種過於菁英主義的自溺,像這次演出的場地新舞臺一般,明亮乾淨豪華新穎,但戲散後,大家會有點不敢留在那邊喝咖啡的距離感。   

介紹一下,新舞臺是中國信託的關係企業,位於臺北市代表新興和菁英的信義計畫區,旁邊就是電影票價倍兒貴的華納威秀和好幾家明亮昂貴的購物中心,算是中型劇場,約能容納 900 人,而場租跟所處的地方一樣菁英,一晚記得要 NTD60,000 塊罷。   

所以我早該想到,這正預示這齣戲某程度來說,又是有點菁英主義的東西了。想想也是,把四大悲劇這樣切割,代表本來就有預期受眾起碼知道四大悲劇分別大概在幹什麼的設定,而具備此種條件的,顯然本身就有一定的水準。   

但,如果連這樣的受眾都有點有看沒有反應,這戲到底怎麼個菁英主義法?雖然是真的看來花了老大一番心思。進了場,舞臺前方有一個小水池,後邊接著一個極大畫著 14 世紀平民生活的巨幅畫作,兩邊用大鋼架撐了起來,鋼架上還有兩條 LED 螢幕,而後邊翼幕大幕通通都拿掉了,演員的化妝間和技術組的作業台全都赤裸展現在觀眾眼前,演員看鏡子拉腿都一清二楚,據說,這種前臺通後臺的搭法,就是伊莉莎白時代的重現,而畫作後方,有三面平臺,高低起伏機關重重;不過雖然層次複雜如此,整出戲下來,在舞美視覺效果的部分卻不顯得亂,除了主要演員表演區的視線中心點都集中在中央外,其它表現及區分也都靠燈光表現,並沒有多餘的道具,因此層次反倒井然。   

但,太井然了,井然到有點像是精品名牌店的門面,反而讓人覺得有點像是服裝秀的 T 台,是會有距離感的;加上導演刻意要演員們保持一種冷調的演出方式,甚至加入一些戲謔的元素(像是讓哈姆雷特和馬克白拿著個麥克風像是在演唱會般互相念詞,或是讓伊阿高拿出的手帕證據上竟然印滿了草莓…^_^””),反而讓人更強烈感覺到這些是鬼才沒錯,但,既無莎劇本來具有的力度,也不太能讓人產生共鳴,加上文本仍然局限在莎劇的本身(雖然旁邊的兩條螢幕有打出一些導演的說法),未能犀利地延伸至現實,所以實驗有餘,但共鳴不足,反而覺得,看了一場一百分鐘的各式自戀秀。   

自戀不是不好,但過度了,整場調度綜合起來就有點令人有點難以親近了。   

不過,此劇中還是有亮點的,演員之一柳春春阿忠,因為小時患小兒麻痹症所以骨架小,兩腿也細瘦不能行走,整場演出,他都是用手撐著快速地移動來去,甚至可以用腰的力量帶動兩腿翻轉,這樣的所謂缺陷,卻奇異地造成了一種舞臺美感,加上他一頭及腰的長髮,讓他在詮釋發了瘋的李爾王或是臨死的德斯底蒙娜時別有一種扭曲的說服力,說實話,他跟另一個男演員 Fa 演奧塞羅殺妻的那幕戲,大概是我看過(雖然不多)最有震撼性的一種版本……   

以下將此次演出的分場和大綱節錄如下,僅供參考:   

一、序場:
甲、《李爾王》三幕二場/弄臣勸慰荒野中的李爾
乙、《哈姆雷特》二幕二場/哈姆雷特試圖用戲中戲引出謀殺真相

二、背德謀畫:
甲、《馬克白》一幕七場/馬克白躊躇篡位的正當性
乙、《奧塞羅》三幕三場/伊阿高竊取手帕引起奧賽羅忌妒
丙、《馬克白》一幕七場/馬克白夫人慫恿丈夫不要放棄篡位
丁、《奧塞羅》三幕四場/奧塞羅起了殺意

三、殺!殺!殺!
甲、《哈姆雷特》三幕一場/哈姆雷特獨白 To be or not to be,生生滅滅
乙、《奧塞羅》五幕二場/奧賽羅殺妻
丙、《馬克白》二幕二場/馬克白夫婦殺人

四、箴言譫妄
甲、《哈姆雷特》三幕一場/哈姆雷特戲謔奧菲麗亞
乙、《馬克白》五幕一場/馬克白夫人呢喃夢游
丙、《李爾王》四幕四場/考黛莉亞詢問父親病情
丁、《馬克白》五幕三場/馬克白詢問夫人病情
戊、《李爾王》四幕六場/李爾王瘋言瘋語
己、《哈姆雷特》四幕五場/奧菲麗亞瘋言瘋語

五、滅了。
甲、《李爾王》五幕三場/李爾王哭女兒死,自己亦死
乙、《哈姆雷特》四幕七場/奧菲麗亞死
丙、《馬克白》五幕五場/馬克白夫人死   

嗯,沒有錯,莎士比亞絕對是寫煽情戲的祖師爺,而瘋狂,也的確是人類另一面清明神智的呈現,但,失去了因果的支持,個別純粹提煉的表現還是難以成就一出令人共鳴的好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