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Sword of Justice [Shengjian pingyuan]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Huang, Ying-xiong
Title:Right the Wrong [Shengjian ping yuan]
Source:Huang Ying-xiong's Blog [Huang Yingxiong de dianying buluo]
Publisher:Sina Blog
Date:2008/3/11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writer is this production’s playwright. The part in which the queen marries the brother was profoundly adapted in accordance with Taiwan’s sentiments. To meet this production's ideal of happiness and hope, forgiveness and reunion is added to the end. Characters such as Prime Minister Machang, Ma Rulong and Matsu Temple are the playwright’s efforts to localize and place this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ese opera. The playwright claims it a successful adaptation.

◎ 劇情簡介

  在中國古代南方的小國,國王劉弘度遭其皇弟劉弘熙下毒陷害,逃至後山懸崖墜谷身亡。由於太子明恆正在外打獵,只覺胸口一陣鬱悶,心中暗驚,趕緊趕回宮中。

  回宮後,在太師的主導下,弘熙已經登上皇座,而皇后在弘熙的恐嚇下,深怕明恆遭受毒手,也只能忍氣吞聲。但弘熙雖然即位,卻找不到玉璽,弘熙與太師馬昌要皇后交出,不但賜她正宮之位,明恆也可保有太子之爵。皇后只虛以委蛇,期待機會來臨時告知明恆真相。

  明恆誤會母親貪圖權勢,遂自暴自棄每日喝酒麻醉自己。馬昌之女如瑩與其兄如龍與明恆是青梅竹馬,這回明恆連如瑩的面也不想見。但如瑩是明理之人,她看出這件宮廷驟變必有原因,遂告訴明恆,不管發生何事,她對他的感情永遠不變。在後花園中明恆與如瑩遇見鬼魂,如瑩嚇昏,鬼魂告知明恆,他是父王,因皇弟弘熙覬覦皇位,趁他午睡時,將毒葯灌入耳中,以致墜谷身亡,希望明恆能為他報仇。

  知道真相的明恆憤怒欲入宮中報仇,但宮後山上道觀的青風道長急急攔阻。也是明恆師父的青風告知不可莽動,唯今之計只有暫時裝瘋,待日後時機已至才是復國時候。

  此時一直監視明恆的馬昌與掌握兵權的如龍也趕來,但青風早已離去,原來馬昌與青風原為師兄弟,過去的恩怨也導致彼此的不和。而如龍早就喜歡明恆之妹明珠,這回變本加厲入後宮求愛,但反遭潑辣的明珠羞辱,而前來逼迫玉璽下落的馬昌與弘熙見皇后一直不肯就範,遂思殺明恆以絕後患,正巧被躲在屏風後的如瑩聽到,急急告知明恆。接到聖旨的明恆遂在大殿裝瘋,馬昌無奈只得建議放逐外部再殺之滅口。幸好在危急之際,明恆被一戲班搭救,青風隨後趕至,眾人使出計中計。

  弘熙的壽宴上戲班演出皇弟謀害皇兄的故事,弘熙大怒。明恆表明身分,如龍與明恆決鬥,弘熙賜酒,由皇后代飲而中毒昏迷,弘熙取來解葯,眾人追趕明恆至藏玉璽的後殿道觀,馬昌與青風決鬥,但終不敵被擒。此時弘度出現,眾人才知皇上被青風所救;在弘熙的懺悔下,弘度以寬弘的氣度原諒眾人,於是這個國家又恢復了往昔的和樂與繁榮。

◎ 劇情分析

  本劇根據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所改編。以歌仔戲的形態演出莎翁名劇,這應該是頭一遭。

  由於國情不同,故原著中皇后改嫁給小叔的情節作了極大的刪改。皇叔覬覦皇后美色的情節依舊,但皇后的堅貞卻是東方觀眾較能接受的安排。事實上事件的起因來自人類的貪婪與慾望。這一點「聖」劇中加入了太師馬昌的興風作浪,於是整個劇情就更「東方」、更「歌仔戲」了。

  為了增加劇情的趣味,最後與明恆太子決鬥的馬如龍被界定在丑角的地位,其原因是歌仔戲的「三花」,亦即甘草人物是不可或缺的環結。而全劇一開始就被賦予「快樂與希望」的主旨精神,因此這個反派角色就顯得比較特別了。只可惜飾演該角色的演員不但自恃其老演員的資格,敷衍地以「野台」的方式演出,許多設計的關鍵台詞常被忽略帶過,喪失了許多精緻的演出,殊為可惜。與「哈姆雷特」一樣,本劇中的皇后角色相當重要,但飾演該角色的演員似乎也較無說服力,這牽扯到歌仔戲班常年的問題與困境,是令人相當遺憾的。

  佈景的設計也是由編劇擔任,事實上還談不上設計,應該說是組合。採用不規則的階梯置於舞台,在場景的變化中,階梯能變成山坡; 也能變成皇宮大殿,在歌仔戲的演出形式中算得上是相當獨特的。雖然演出前受到團內許多老演員的背後批判,但演出第二日,中國時報給予相當程度的肯定,這才使得這些閉關自守的演員封口。

  有趣的是飾演皇帝的演員手上帶著金光閃閃的勞力士錶,筆者在舞台後方曾好言相勸,但該演員相當不以為然,當然也沒把話聽進去。所幸皇帝服的衣袖甚為寬大,觀眾應不致看見古代皇帝戴勞力士金錶才是,否則觀眾的精神不錯亂才怪。這件事雖只是一個過程,但卻一直在心頭揮之不去。想到舞台演員素質的低落與不負責,心中總有太多的痛。

  以莎士比亞的名劇改編,其目的是希望這齣歌仔戲將來能躍上國際舞台。在西方觀眾熟知的劇碼中,見到一種新劇種的新詮釋,應該可以獲得更多的認同與共鳴;只可惜後續的推廣中斷,這似乎是台灣戲劇界的通病。

  「聖」劇多加了宮中後山的「媽祖廟」,以及住持青風道長,其因是當年的創作,編劇嘗試以一種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共同象徵與精神,來融入每篇作品中。像「比文招親」的背景亦然,這是相當有趣的實驗。然而這必須兼顧到劇情的合理性,原本「聖」劇的時空是設定在五代十國,但這與媽祖是發生不了關係的。因此後來只能採用歷史人物的名姓,但時空背景只能概略地界定在南方的一個小國。

  事實上,聖劍平冤雖然脫胎於哈姆雷特,但若不明說,觀眾很難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這是因為在改編之前,早已將風格東方化,尤其在歌仔戲的特色「歌仔調」的助陣下,哈姆雷特的影子早已消失無蹤;但仔細品觀則又可發現原著的主軸與架構。對編劇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改編,起碼原作者若不同意,他也不會有怨言的。

  莎士比亞的作品甚多,每篇作品均充滿了人性的對立與諸多靈性對待,固然西方有其獨特的美學觀點;但東方的風土民情其實也有過人之處。國內也有許多戲均是改編自莎士比亞,只可惜歌仔戲的形式似乎較難,也較無空間以移植原著的文學性。

  最後的結局與原著差別甚大。國王不但未死,最終還復位登基,而他的寬宏大量也都原諒了陷害他的皇弟與太師馬昌。就人情對待與戲劇衝突而言,這樣似乎很難令人信服。但正如一開始就提到的,「聖」劇是建立在快樂與希望之上,為了傳遞這種訊息,大團圓的結局安排是不可或缺的。寬恕不見得只是宗教上特有的行為,其實標榜人性本善的國度,不是更需要更多的寬恕嗎?人生苦短,匆匆一生,若能靜心思考,其實不難發現,很多事的爭執或慾望追索,其實都將歸於平淡。如果在追執過程中有了傷害別人的惡行,這是相當愚蠢的行徑。只可惜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為無法看清這些盲點,從道理上可以解悟;但卻無法在生命真相中頓悟,這也是為什麼慾望與悲劇永無休止的原因。

  「聖」劇是近年台灣新編的歌仔戲劇碼之一。新編的真正意義在於從全新的創作中給予觀眾一種新的認知與嘗試,當然這其中必須包含意識型態以及社會新的脈動訊息。也就是說一百年後如果有人看到現在編的歌仔戲,將能從中探索到百年前的思惟與現象。這樣在時空中留下的文字訊息,正是編劇最值得自傲之處。

  歌仔戲是相當冷門的劇種,特別安排在「讓愛飛揚」藝術電影欣賞講座放映,其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看了演出後,能更關懷國內任何劇種,以及任何藝術呈現的花朵。因為好花易謝,但藝術的花朵芬芳是永不消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