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Romeo and Juliet [Luomiou yu Zhuliye shou ban]
Data Type:review
Author:Liao, Zong-fu
Title:Guide to Romeo and Juliet [Luozhu guanzhan zhinan]
Source:Performance Program of Romeo and Juliet: Metamorphic Version
Place:Taipei
Publisher:Department of Drama and Theat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Guoli Taiwan daxue xiju xuexi]
Date:2008/5/23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provides various possible angles to discuss the play.

某知名報紙社論:
《羅茱》堪為史上最佳反戰劇本,在悲壯的愛情光輝中映照出人道和平精神。即便命情的無情捉弄,羅茱二人仍始終如一的視彼此為終極的依歸,正是現今資本主義思維掛帥的社會最需要的一股源頭活水……

PTT 西斯板某阿宅:
《羅茱》堪稱我心目中最佳的精神燈塔。許多場景至令仍縈繞於我的夢中,久久不去。正因為此劇,才能成就我深厚的宅功,在線上運籌帷幄即能決戰千里之外……

某電玩設計系入學考題:
試論若將哈姆雷特與馬克白兩個角色放在《羅茱》一劇中,能激發什麼樣的化學作用?攪和出什麼樣的滔天巨浪?

《羅茱》一劇的中心主題:
N 學者:深刻的愛情在社會規制與天道命運合謀下的脆弱易碎!
「神父」在《羅茱》一劇中的象徵?
N學者:「美與善以及永恆與世俗的偉大衝突!」

某政黨選戰操盤習題―
基督教會將如何定調《羅茱》這齣劇中神性的展現?
動物保護協會將如何演出《羅茱》這齣劇?
女性主義者將如何看待茱麗葉的殉情?

某莎劇權威大師於研討會上:
《羅茱》最為人詬病處即在它的結構不夠完整、情節過於鬆散根本不符合因果率。劇中角色更完全不符合希臘悲劇英雄的標準。(OS:完全就像我家那隻母老虎般不可理喻!)

莎士比亞何許人也?英國劇場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認為莎翁作品動人之處,在於其同時集結揉合了精神、宗教層面的「神聖劇場」與俚俗生活面向的「粗俗劇場」;並且既挖掘了貝克特(Beckett)擅長的心靈層次戲劇,也涵括了布萊希特(Brecht)關注的政經社會現象。吊了這麼一大圈書袋,白話點講應該就是指這傢伙的作品內容鋪天蓋地無所不包吧。

曾有部電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傳記式的呈現了莎翁生存於大時代中的情形及其創作《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心路歷程。此劇刻意地不去「神化」莎翁,我們可以發現莎翁竟也會靈感枯竭而急需謬斯女神的現身,因而肉欲世界自然免不了也是他追求的對象;在當時已蜚聲劇壇的才子馬婁(Marlowe)面前,莎翁亦難掩其羨妒與不安之情;當莎翁誤以為自己間接害死了馬婁時,即便他的生花妙筆能有多「神聖永恆」,他仍擔憂自己將一輩子良心不安,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既是凡人莎士比亞,自然也是敵不過當時封建社會的階級嚴明與禮俗成規,他終究是不能與其愛人結成連理枝。但也正是在這樣極度壓制又激情的氛圍中才激發莎翁下筆如有神地完成《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他發現「劇場」竟成了他與情人幽會、廝守的唯一機會……。當然這只是《莎翁情史》這部電影的主題意念,並不代表歷史真相的蓋棺論定。但我們卻也從而被提醒:被視為崇高不可攀的藝術品,實際上仍是與其創作者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困境與尋求超昇的渴望脣齒相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