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Beautiful Shakespeare [Meili de Shashibiya]
Data Type:review
Author:Fu, Yuhui
Title:Can't Believe This Is Really "Shakespeare"! On "Shakespeare in Taipei" Festival [Bugan xiangxin zhe zhende shi Shashibiya tan Shashibiya zai Taibei yishujie]
Source:Performing Arts Review [Biaoyan yishu zazhi]
Volume, Number:125
Date:2003/5
Pages:41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review discusses several experimental productions at "Shakespeare in Taipei." Quintero's work is unique that it is not bound by any text but represents Shakespeare with images and style.

王嘉明──霹靂搖滾

《泰》劇原作中這麼多的血腥暴力,導演王嘉明究竟會怎麼處理?排練初期,為了全部改寫對白,王嘉明幾乎忙到焦頭爛額。由於上一齣戲《請聽我說》實驗押韻的台詞,演出效果非常好笑,這次他還是豁出去,堅持自己的藝術直覺,要讓全部的對白一路押韻、轉韻再押韻下去,而演員不僅要使勁背誦押韻的台詞,還得學習霹靂舞,以表現導演要求的傀儡肢體。

自認為自己跟莎士比亞的交情算「滿好的」,也試著讀過許多不同的譯本,試圖了解作者當時「到底在想什麼」,王嘉明抽絲剝繭,把繁複的情節化為四個主角的獨白,重現如羅生門般的呈堂證供。此外,還與偶劇創作者石佩玉合作,藉由一個老太太的說書,串連與原作相去不遠的劇情。同時,還邀請地下樂團夾子樂團現場演奏,以原創搖滾歌曲Shakes beer來跟原著一較高下。

王榮裕──反串取勝

金枝演社的導演王榮裕要怎麼「改編」《羅密歐與茱麗葉》呢?王榮裕搖搖頭說:「我們不改編,要全本演!」他說,要全本演,才是挑戰,也是向大師致敬。

原本考量採納策展人鴻鴻的建議,演出另外一齣喜劇《第十二夜》,但就對立衝突大的角度來看,編劇游蕙芬還是選擇了老少咸宜的《羅》劇。為了徹底了解莎劇,王榮裕還事先邀請了台大戲劇系主任彭鏡禧至淡水團址,來跟團員們讀劇上課,也參考了方平的譯本和各類電視、電影的演出版本,最後決定整體創作由情感出發,不強調形式,一切看金枝演社的「真材實料」,由團內十四個演員來扮演劇中三十個角色。

經過了《群蝶》、《可愛冤仇人》和《觀音山恩仇記》,王榮裕發現金枝原創作品的人物典型力度不夠,希望借用莎劇來找到角色內在的強烈性,以發揮「胡撇仔戲」的表演本色;除了兼顧娛樂通俗之外,他們希望藉由實在的文本劇作,發掘戲劇更動人的部份,當作一次「重新開始」的練習。但是,哪裡去找「羅密歐」這麼英俊的美少年呢?王榮裕竊笑表示,不但羅密歐由女演員反串,茱麗葉的奶媽也要由男演員反串,性別倒錯的卡司(casting),讓金枝演社草莽的「胡撇仔戲」風格,又要開始金光閃閃起來!

呂柏伸──以簡馭繁

對於這次公演莎劇,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也是《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導演呂柏伸,對自己有份高遠的期許:廿世紀既是導演的劇場,那麼今天的導演能夠提出什麼樣的新意?

為了兼顧劇團營運,讓未來定目劇能順利巡迴,在英國深造七年多的呂柏伸選擇擷取原著片段,一共十三個場景,將焦點放在男人與女人的角力中──探究三個女巫和馬克白夫人,如何與馬克白互動。前年台南人劇團演出台語版的《安蒂岡妮》,深受好評;和王榮裕的信仰一樣,「莎士比亞戲劇是聽覺的劇場,」今年呂柏伸仍然以文本為重,邀請原為建築商的台語詩人鄒定邦負責新編的詩句改寫,以及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教授方耀乾負責文本校對,再次嘗試以台語詩句的抑揚頓挫來表現莎劇無韻詩的實驗,而完全沒有白話。

這次呂柏伸甚至改寫劇名,為的就是區隔寫實主義的詮釋,為了延續他一直以來「聲體訓練」,他要求演員踩高蹺表演,把角色當成符號,找出等同戲曲程式的「譜」,讓聲音動作都能在一定的音律中進行,表現認同情境之後的真實。

符宏征──重石輕放

同樣地,導演符宏征參考了方平、梁實秋等坊間不同譯本,這次也參考了楊世彭為香港話劇團編導國、粵語版《李爾王》的譯作。雖然是第三次和身聲演繹社的團員合作《李爾王》系列作品,符宏征卻表示第三版的詮釋與第二版以聲音為主的表現不同。當初從人物情緒找到了有別於語言表達的方式,企圖為善於擊鼓作樂和肢體表現的身聲演繹社團員,躲掉語言與台詞的問題,但這次則試圖跨越表達語言的障礙,甚至以戲班子表演為結構──「李爾」既是父親,也是戲班班主,把原來刪掉的葛洛斯特伯爵父子三人的情節,處理成戲中戲,以現代時空、中性服裝造型為背景,訴求當代觀眾,也質疑現代人的生活通病。

原來的《李爾王》氛圍太重了!符宏征反而改採「嬉戲」的方式,在排練場和擔綱演出「李爾」的吳忠良實驗多種表演的可能;除了原來的打鼓,還有多媒體投影、電吉他和薩克斯風的音樂,情節可能比原作還要繁複、還要無厘頭。符宏征說:「不作剪裁,吃不下來!」

郭文泰 V.S. 美麗的莎士比亞

毫無疑問地,出身純正美國戲劇血統的郭文泰,總不會千方百計地要「顛覆」莎士比亞吧?!不過,郭文泰淡淡地表示,四百年來我們不斷地搬演莎士比亞戲劇,到底為了什麼?這和我們的生活現實有什麼關係?於是,郭文泰另闢蹊徑,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告訴我們雖然今天提倡智慧財產權和反盜版,然而莎士比亞在當時,可是道道地地的「盜版大王」。

戲劇一直強調原創的重要與意義,然而連莎士比亞的劇作,甚至許多古典音樂,其中「模擬抄襲」的例子不勝枚舉,戲劇何苦創作何須劃地自限,不試試大膽的「選擇性複製」(Sample)?因此,郭文泰要拼貼當代美術創作,與台灣當代小劇場的畫面,呈現一個另類的莎士比亞戲劇空間。

郭文泰再三強調自己與美國寫實主義劇場傳統,堪稱毫無干係,一直以來他都是與團員合作,一石一物地精心佈置河床劇團的演出作品,他自認自己的劇場創作相當的「視覺藝術」,或說「裝置藝術」。因此,在讀過許多莎士比亞劇作,也看過另類的莎劇詮釋,郭文泰很肯定地表示,觀眾根本很難了解莎士比亞的文本內容,大家記得的都是形式與風格,他還是選擇從「環境劇場」的觀念來詮釋莎士比亞。從殺人到自殺,死了這麼多條人命,郭文泰很好奇:「會寫這麼多死人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參考網站與書目資料:
http://shakespeare.palomar.edu/
http://www.shakespeare-online.com/
http://the-tech.mit.edu/Shakespeare/
http://www.shakespeare.com/
The Riverside of Shakespear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