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Sonata of the Witches [Nuwu zoumingqu]
Data Type:internal document
Title:Production Plan of Sonata of the Witches: The Macbeth Verses
Source:Tainaner Ensemble [Tainanren jutuan], official website
Place:Tainan
Publisher:Tainaner Ensemble [Tainanren jutuan]
Date:2003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plan includes pre-production training, performance ideas, and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一)前期訓練
為了幫助演員及設計者對莎劇演出特色有一較全貌的認識,進而能與導演在《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的創作中,共同打造出一個能較貼近莎翁戲劇時代精神的跨文化現代「台灣製莎劇」,劇團早已提前著手規劃訓練項目─在去年(2002年)八月由導演呂柏伸為劇團演員主持三場「莎士比亞戲劇」的講座,分別介紹莎翁詩劇的特色、莎翁劇場演出風貌,以及以《仲夏夜之夢》為例,探討歷代不同的演出形式及版本。另外,劇團更遠從英國邀請 Tara Arts 劇團藝術總監 Jatinder Verma 來台與演員們工作,針對莎翁《奧賽羅》劇本進行探索莎士比亞戲劇跨文化演出的觀念和手法。這些先期講座及工作坊的舉辦,都是在為《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的演出做暖身準備。

(二)演出構想
1.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以無韻詩體所寫。《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的劇本將著重展現莎翁詩劇特色─文詞的瑰麗及繁複的意象,特邀台灣說唱藝術工作室團長周定邦先生擔任台語文本的翻譯,另由專研莎劇的中正大學外文系陳淑芬教授擔任文本校對工作,冀望在韻體格律及情辭的表現上創造出貼近莎翁原味的台語《馬克白》詩劇,藉以為本土文學劇場開拓新局。這兩位同時也是劇團台語版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的翻譯。

2. 此次演出的企圖不在於做全本的演出,演出內容著重處理全劇中的經典場景,特別是馬克白和馬克白夫人這兩位主角,看他們的慾望野心如何受到女巫預言的驅動,以至一步步走向靈魂沉淪之不歸路。表演部份的主力將放在馬克白/馬克白夫人、馬克白/三位女巫之間的象徵關係、以及馬克白夫婦各自的獨白部分。

(三)演出形式
1. 身體和聲音「表演譜」(physical and vocal performance score)的表演形式
將只以五名演員來詮釋扮演全劇馬克白、馬克白夫人、三位女巫及其他角色。演員根據其所扮演角色的不同性格及慾念來建構其「聲體譜」[1],幫助演員發展不同聲腔的唸詞方式,並藉以靈活掌控其聲音和身體的節奏感,以便精準呈現角色個性的多貌性以及內心慾望情感轉折的複雜性,進而開啟觀眾聽覺感官的想像力與聯想力,從中體驗莎翁詩劇所蘊藏的戲劇幻覺及意象。

2. 音樂形式風格
特邀請專長鋼琴演奏及理論作曲之紐約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楊喬鈞為本劇擔任音樂設計並於現場彈奏。音樂設計將依台語詩文之特色,並結合西方宗教聖樂、女高音美聲、以及打擊樂等元素,來共同譜寫一首悲愴的馬克白慾望「女巫奏鳴曲」。冀望能打破台語詩文向來只以台灣民謠或國樂為創作曲風之傳統概念,為本土文學劇場賦以新的音樂美學曲式風格。

3. 面具、傀儡及高蹺的儀式性風格演繹
除以無調性吟誦(唱)方式演譯女巫台詞外,並將藉由面具、傀儡及高蹺的使用,以及結合儀式性的舞蹈動作和打擊鼓聲,來具體營造出原著當中神秘、恐怖的氛圍,特別是女巫及鬼魂的意象。

4. 表演空間裝置
以莎翁時代環球劇場表演空間規劃的概念出發;上舞台將搭起一座高聳平台,此平台除作為樂手現場演奏的表演區外,並作為劇中所需之其它場景象徵,作用如環球劇院舞台的樓台(balcony);舞台地面則以染紅的稻穀殼鋪設而成,塑造類似岩漿流竄般的荒漠景象;表演區上空則用網紗編織而成的一大片白色穹蒼。
[1]註:「聲體譜」的概念其來有自,主要是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肢體行動」(Physical Actions)以及梅耶荷得的「生物機能」(Bio-Mechnics)表演訓練的延伸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