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Romeo and Juliet [Luomiou yu Zhuliye]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Title:Shakespeare of Elizathan Theatre Encounters Shakespeare Unplugged [Yilishabai shidai de Shaju zhuangjian Shashibiya buchadian]
Source:Romeo and Juliet Performance Program
Place:Tainan
Publisher:Tainaner Ensemble [Tainan ren jutuan]
Date:2004/6/26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play tries to represent some features of Elizabethan theatre, such as the simple stage, an all male cast, and live music.

劇院

伊莉莎白時代典型的劇場內部結構大致如下:

一個頗大的中央無頂空間,通稱「池子」(pit)或「場」(yard),周圍繞以三層有屋頂的樓廊(gallery),構成劇場的外圍部份。觀眾從門口入內時所付的入場費是一樣的,均有權站在「場」中,如果繳額外的費用,就可以進入樓廊內。

而且至少有一個樓廊有包廂或「貴族席」。

有一個高出地面四至六英尺的平台,突出伸向場的中部。這個大平台(稱為前台或主台)是主要的表演地區。觀眾可圍繞著站在舞台的三邊,而樓閣內的觀眾也可以從至少三邊望向舞台。還有一個叫「顯露處」(discovery space)的地方,位於前台後方,大表演區突入「場」的中部,後方有二門供進出場用,中間部分有一空間供顯示與隱藏之用。這中間部份的空間可能大得夠在裡面表演某些場景。

在舞台的第二層也有個類似的縮入空間,稱為「內頂廂」。此外,第二層還有一或二個窗口,演員可從窗口俯望,或從窗口爬進去。可能還有第三層,偶爾由演員使用,以表示場景發生地點為極高之處,但通常這層是留給樂師們用的。

莎翁獨特的戲劇形式也正由於這樣的劇院建築結構所塑成,此次《莎士比亞不插電》的演出,雖無法也無本事再造相同的劇院結構,但在舞台設計以及演員進出場則依此舞台結構來設計安排,企圖讓觀眾感受莎翁時代的演出節奏。

我不是要做一個復古的莎劇,更不想只是用當代的做戲手法來搞莎劇,我感興趣的是,如何以莎翁時代的做戲慣例來呈現給當代觀眾一種莎劇演出的特有精神與風貌,一如四百年前在倫敦的泰晤士河南岸那群觀眾所經驗的。
~呂柏伸

劇場語言(即演員表演)

由於特殊的劇場結構和簡約的舞台設計,因此演員的表情變的相當重要,演員的肢體、聲音、姿態、和動作,都是連貫劇情和開啟想像的重要環節。當撇去了所有舞台華麗的燈光和佈景,就更能看出一個演員的功力,特別是說白的表現能力,這也是在這次演出中,演員本身不管在形體或聲音都被格外地要求,希望能帶給觀眾驚喜。

演員

莎翁時代的演員,規定必須是男性。除了成人演員外還有三至五人的男童學徒,在他們尚未變嗓之前,擔任童角與女角。這些男孩從小便學習唱歌、舞蹈、樂器、朗頌以及女性的聲調與姿態,他們演起女性來惟妙惟肖,由於是經過刻意的學習,因此往往比真正的女性更為細膩迷人。此次演出,所有演員也都為男性,企圖探索實驗女性角色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

音樂

在當時的劇場演出中,自始至終都有樂隊的現場伴奏,旋律曲式的多變和音色各異的樂器,融合成舞台上豐富的聲響,配合著各種劇情的需要,帶領著觀眾更輕易的融入劇情的動人心魄。如鼓或小號這樣樂器,就能讓戰鬥的場面更加攝人心神。而在演出結束後,演員們通常會跟著吉格舞(jig)的節拍,即興表演一段諷刺性的歌舞鬧劇,這也成為伊莉莎白時代演出的一大特色。本次演出的配樂、背景音樂甚至是角色們的唱曲的扮奏,大都是來自於現場的搖滾樂團,臨場感的音樂震撼,有別於以音響傳送的感覺。

舞台設計

嚴格說,莎翁時代的演出是沒有所謂的舞台設計。

演員在一景結束後即從一扇門離開前台,另外一組演員隨即從另一扇門進場開始次一景,也可能前台的一景由上層的另一景接續,又或者是同時使用的不只一層,景與景之接續並沒有停頓。

舞台上下都藏有機械裝置,舞台地板所開的活動小門可充當墳墓,可供鬼魂與惡魂之出現用,也可發出煙火及供其他特殊效果用。

起重機、繩索、和升降東西用的滑車,也藏在舞台上下,此區也操縱警鐘、雷聲、鳴炮、放煙火等音響效果。

由此可見,當時演員的進退場方式有點像是中國傳統戲曲的「出將入相」,是由兩側出入,另外,雖然戲劇有分幕分景,但是在演出過程中,並不會出現暗燈換景的動作。配合當時的劇院構造,舞台設計本身是相當「象徵性」的,將一些景觀繪在布上或由演員的台詞,都可以透露出場景的轉換。

至於時間的變換,要在白晝的露天劇場表現出來,並不容易。但當時的戲劇效果大部分是仰賴觀眾的想像力,並非逼真呈現,所以只要一支蠟燭或一把火炬,便足以將觀眾帶入夜晚。

當代的戲劇演出大多依賴劇場燈光音響技術,來交代戲劇時空的轉換,殊不知太多的暗燈換景只會打亂觀眾看戲的情緒,更會影響戲的進行,因此《莎士比亞不插電》將避免以華麗複雜的舞台和燈光設計來搬演莎劇,因為那樣做只會讓莎劇原有演出的步調變奏。

語言

在莎士比亞的劇作裡,由於他的豐富聯想和創造力、特有的文字美感以及婉麗流轉的詩韻,使得他的劇本不僅在戲劇領域裡有一席之位,更在西洋文學裡占據了重要且璀璨的一頁。雖然莎翁的語言,是他劇作的一大特色,但是在華人地區搬演莎劇的過程中,通常都會為了劇情的需要和觀眾的理解度,而修改劇作的文字,同時也放棄了詩化的語言,改成較易被觀眾接受的散文式敘述,但這樣的作法,卻讓莎翁的文本失去了他原有的文學性而只是一個單純的故事述說。本次演出所取用的文本為「方平」先生的翻譯版本,為台灣少數忠實以詩的語言翻譯莎翁劇本的版本,英文的詩韻和中文的詩韻,在演員的表演中,交織成這千古的愛情絕話,也保留了莎翁文字的本質。

燈光服裝

莎翁時代的演出都是在午間露天上演,故不需人工照明設施。

本次演出由於劇場燈光以及觀眾欣賞的品質需求,所以無法以燈光大亮呈現。而在服裝的部分,由於舞台上使用的佈景很少,所以服裝是視覺享受的重要來源。服裝基本上有兩種:當代服裝與約定服裝。

絕大多數角色穿著適於每個人物階級或職業的當時代服飾,所以不管時空如何差異,各個角色可能穿同樣的衣服,並不會因時代背景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此次演出中,服裝的設計也是以當代的服飾為主,而在服裝變化的同時,五個人便化身成舞台上的無數演員,鋪成這愛情故事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