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Romeo and Juliet [Luomiou yu Zhuliye]
Data Type:review
Author:Zhou, Jiayun
Title:Shakespeare Unplugged: Romeo and Juliet Review [Ju ping Shashibiya buchadian Luomiou yu Zhuliye]
Source:yihebook
Place:Kaohsiung
Publisher:The 15th Siwan Literature Award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oli zhongshan daxue di shiwu jie xiwan wenxue jiang]
Date:2006/1/5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young love portrayed is very touching, and the stage design is successful. Actors' vocal skills need improvement.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



評論作品簡介:

《莎士比亞不插電─羅密歐與朱麗葉》乃是台南人劇團2004年代表作品之一,由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呂柏伸執導,以及五位目前就讀於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二年級的學生擔綱演出。其創意發想就是假想莎士比亞是當代的劇作家或劇場人,那麼他將如何在其作品當中,運用高度豐富的劇場語言來玩弄出精彩絕妙的戲法,編織創造出動人心扉的偉大愛情傑作,進而能開啟觀眾在觀戲時的想像力。演出內容著重於處理如何在舞台上搬演莎翁原劇當中的幾個重要經典場景。全劇只有六名演員,並且全為男性;每位演員都將透過形體動作、聲音表情和服裝造型的轉換來演繹不同的角色。此外,也將結合現場搖滾樂團來創造一青春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個人評論:

幕起,一陣悲涼的吉他聲傳入觀眾的耳朵,致詞人悠悠地訴說著世仇卡普萊和蒙太古兩家受詛咒的愛情故事,細說從頭,我們彷彿和他一起見證了這世仇家的男女相愛的過程,一場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

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已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由古至今,演出過此劇的人不在少數,在被人反覆的搬演之後,如何做出有趣又不落俗套的詮釋對導演而言無疑是一項最大的考驗。令人感到開心的是,我在《莎士比亞不插電─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看到的不是誇張造作、咬文嚼字到令人感到噁心的愛情故事,反而是一齣風格清新、洋溢著青春色彩的雋永小品。

在這齣戲中,導演刻意挑選五位男演員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導演是否想玩弄性別議題或是要做成同志題材的戲劇,然事實上導演只是想把握莎士比亞時代戲劇「只有男生能登台演戲」這樣一個特質,將莎士比亞時代的舞台劇表演於現代重現,一如劇名「莎士比亞不插電」般,將所有舞台劇表演元素回歸莎士比亞時代。無需華麗的舞台及道具,將表演回歸到演員的肢體表現上,即使全劇皆由男演員擔綱演出,其所扮演的女生角色依然能被觀眾相信、接受而不具任何嘲諷意味。

曾經觀賞過李奧納多主演的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不難察覺在兩齣戲的表現風格上有些雷同之處:導演塑造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形象皆是比較具有現代感的,而非與觀眾距離遙遠的莎士比亞時代人物。劇中人物並不穿著華貴的晚禮服或是晚宴裝,反而是以一襲皮衣、皮褲、馬靴、頭巾、銀飾亮相,表現出濃濃的龐克風格,好似時下叛逆的青年男女一般,他們大膽而且任性妄為的戀愛觀與時下的少男少女們並沒有什麼兩樣。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即使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段旋風式的愛情在外人眼中看來那麼突然、那麼沒思量,卻依然能令觀眾心中產生共鳴。

相較於以往演出過其他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些著重在表現這段悲劇愛情的淒美,有些著重在表現這對情人相戀過程的羅曼蒂克,我認為導演在《莎士比亞不插電─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強調得更多的是這段戀情發生的時間,羅密歐和朱麗葉這對小情侶僅僅是十四、十五歲,應當有屬於少男少女那種天真可愛,他們面對感情的態度是單純的,不似成人的戀情那麼複雜,他們對於彼此一見鍾情,是因為他們在感情上的經歷並不十分豐富,當他們突然間對一位男孩或女孩有了好感,很容易就深陷在其中,無法自拔。在舞會中,羅密歐手裡拿著冰淇淋和朱麗葉手中的氣球,我們可以從外在的形象感受到他們的年幼與純真,而透過兩位演員的肢體表演,我也看見了十四、十五歲的小男孩小女孩被愛情佔滿心房的可愛、任性與甜蜜;因為兩家世代互為仇敵的緣故,他們必須武裝自己的外表,然而在他們叛逆、暴力、血氣方剛的外表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內心其實是天真的、單純的,為了愛,他們可以不顧一切。我想,比其他觀眾幸運的一點是這兩位演員恰巧是我的同學,欣賞這齣經典愛情劇的同時,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他們與平日那種極度成熟的大男孩相去甚遠,在舞台上表演那一百分鐘裡頭,他們的的確確是年方十四、十五歲俏皮的羅密歐與純真的朱麗葉,欣賞兩位主角的表演,我會因為看見他們面對這份愛情那種單純可愛而發出會心的一笑,有一種很自然的甜蜜迴盪在舞台上。

儘管這齣戲不以華麗的舞台做噱頭,也沒有太多道具的使用,但我本身非常喜歡劇中以鷹架作為背景、在舞台中央置放一個彈簧台的設計。為了配合整體的龐克風格,舞台的設計也採用金屬質感的材料,鐵製的鷹架和彈簧台即使不十分華美卻有實質效益存在:上舞台的鷹架在劇中既是卡普萊家的陽台,也是分飾多角的演員們的更衣室,羅密歐與朱麗葉更經由這鷹架交換信物、互許終身;右舞台的鷹架既是樂手的表演台,也是賣藥郎的住處,牟克休的亡魂更透過這鷹架做表演,讓觀眾看到那慘死的魂魄如何表達對卡普萊家的人那份不滿和憤怒;中舞台的彈簧台既是卡普萊家大廳又是花園也是教堂、廣場,在彈簧台之上演員可以坐、可以站、可以躺、可以跳,即使內容中多是無實物的表演,透過演員的肢體演出及小道具的運用(例如在彈簧台上鋪張白色的布或紅色的布)便可以不使用燈光暗場而將場景做出區隔變化。我認為在現代戲劇的演出中,大多數的導演已經太依賴燈光的明暗作為場景轉換的分界,鮮少去思考在最古老的戲劇被搬演時即使沒有燈光效果仍能做到場景的變換,為什麼現代戲劇卻要仰賴近似電視、電影鏡頭轉換的暗場效果去切換每一景的畫面?倘若回歸戲劇表演的本質,現代戲劇實不該採這般取巧的(僅是將場上燈光轉暗未免太輕而易舉)方式處理每一景之間的轉換;因此我非常欣賞這齣戲在舞台使用上能夠一景到底,並且在一百分鐘的演出中完全沒有暗場打斷觀眾的注意力,同時又能使劇情完整表現,在景與景的轉換間不直於令觀眾有突兀的感受,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然而,回到舞台佈景呈現手法上探討,在鷹架上懸掛的兩塊佈景以圖片拼貼的方式將街頭塗鴉文化在舞台上呈現,企圖加深整齣戲的青春色彩及龐克風格,這是一項大膽且創新的嘗試,畢竟在西方經典愛情劇裡混合了現代青少年文化,勢必將得到兩極化的評價。這樣極端的反應是由於時代文化差異與看待事情觀點不同造成的,我在此不多加討論。我想提出的是左右兩塊佈景的「Montague」和「Capulet」所選用的字型太過小心翼翼、中規中矩,與劇中瘋狂、大膽、為了自己所愛不顧一切的叛逆氛圍不免有些背道而馳;另一方面,佈景選用的街頭塗鴉的圖片之間的關連性不夠密切,使得觀眾在觀看佈景之時並不能夠很直接地從圖片中讀到設計者期望傳達的意涵,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就難免要折扣了。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莎士比亞不插電─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加入了搖滾樂元素,不僅有四位樂手現場彈奏樂器做為轉換場景之用或是部分情節的情境營造,幾個重要的情節中更由演員演唱,使得整齣戲變得活潑生動、饒富趣味,彷彿參加一場演唱會那般令人情感激昂澎湃,亦藉此突顯本劇的龐克風格(因為談到「龐克」時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重金屬樂團及搖滾樂);最特別的是導演在處理劇本中蒂巴特和牟克休拔劍決鬥這一段時,將他們的「劍」轉化成「電吉他」,將鬥劍的場面轉化成了一場飆吉他的比賽,聰明地避免在舞台上表現永遠都不可能真實的血腥打鬥,且又能與前述的搖滾樂演奏巧妙的結合。美中不足的是,幾位演員在演唱方面似乎未受到很好的訓練,以致只要他們一唱歌聲音便明顯削弱,咬字不夠清楚,同時也有走音的問題,這對觀眾而言不啻是聽覺上的干擾,令人感到相當可惜。

另外,莎翁詩化的英語詞藻以中文譯本呈現時要如何保留其韻文性質十分發人深思,莎士比亞劇本之美在於其精鍊的語言,然經過翻譯以後,想完整保留其中的韻律性實屬難事。在此劇中,導演雖然有意要處理這樣的語言轉換間的障礙,選擇最貼近詩化詞彙的譯本力求保留莎士比亞字裡行間的韻律美,卻仍未能臻於完美,在某些台詞上由於句尾未押韻便缺少了韻文整體性的強大力量;這在幾段演唱歌詞中尤其明顯,音樂設計者在編寫歌曲時並未重新編寫歌詞而是直接套用中文譯本裡的台詞,不願破壞莎士比亞文字的本意好則好矣,但在觀眾聽來卻難免在心底起疙瘩,總覺得像是強將不押韻的唱詞安置在曲子裡,教人渾身不對勁。我想,莎士比亞時代的古典英語和台灣當代所使用的語言必然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無論是時間或空間所造成的改變,詞藻的轉化一再考驗著企圖搬演莎士比亞劇本的當代導演;究竟莎翁詩化的詞藻能不能夠在台灣當代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