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Hamlet [Hamulei]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Lu, Po-Shen
Title:Director's Notes [Daoyan chuangzuo gouxiang]
Source:Tainaner Ensemble [Tainanren jutuan], official website
Place:Tainan
Publisher:Tainaner Ensemble [Tainanren jutuan]
Date:2005/6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play focuses on the actors' vocal performance. Via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visual effects and the stage, the production shows in detail the character's struggle between the external world and his mental state. Inclusion of the hip-hop culture is an attempt made to connect with young audience.

1、莎翁中文詩劇的演繹
要體會《哈姆雷》這齣戲的精髓,就必須先欣賞了解莎翁劇本的語言。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多是以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寫成的無韻詩,而這也正是莎翁戲劇最獨特之處,因為觀眾在莎翁時代進劇場看戲,就像我們傳統戲曲的老戲迷,是去看演員的表演,聽演員怎麼朗誦台詞的。然而歷年來莎劇的中文翻譯演出,往往著重在於搬演一個故事,甚至為了讓觀眾聽得懂,總是把莎劇語言中最精彩的無韻詩翻譯成散文或有節奏的白話文來演出,殊不知這麼做不僅無法彰顯莎翁戲劇的聲情韻味,甚至也將莎翁透過語言所描繪的角色性格與劇情的推展給破壞了。

本團在過去兩年已先後分別以台語和中文搬演過莎翁名作《馬克白》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齣作品在語言文字的翻譯和演繹上也都力求能貼近莎翁原作的詩韻,成績尚且差強人意。因此,本團將持續這幾年在詩劇搬演上的實驗與探索,企圖在中文的語言脈絡下,尋找出一種中文莎劇的演繹方法,好真正做到讓「表演配合文字、文字配合表演」(《哈姆雷》3.2.16-17),藉以幫助演員在處理語言時,能用清晰悅耳的節奏來朗誦莎翁的詩文,進而讓觀眾在聽到演員朗誦詩文時,也能強烈感受到文字語言聲情合一的境界。此次演出文本將採用台灣莎劇權威彭鏡禧教授的《哈姆雷》中譯本。

2、劇場與影像結合的虛與實
表相與真實之間的鴻溝向來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而這個主題更是《哈姆雷》這個劇本所要強調的。本次演出除了在舞台的裝置上會看到大小不同的電視螢幕外,並將大量使用影像媒介工具(如 digital camera),藉以呈現哈姆雷所觀看的世界─劇中哈姆雷是存在於兩個世界裡,外在的、宮廷生活的日常世界,另一個是鬼魅的、徘徊不去的幻想世界,全劇的場景就像是一個復仇的王子內心的世界,他陷入了永無止盡的黑暗中。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 1772-1834)(19 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曾經說過:「哈姆雷不斷地忙於內心世界,並且和外在世界抽離了,使事情的本質蒙上陰影,而且模糊了所有現實。這兩個世界的衝突,使得他的心智失去平衡,並且驅使他朝向優柔寡斷的行為和無可奈何的挫折。」本劇將藉由影像與舞台的並置切換來彰顯劇中的虛虛幻幻,真真假假,並強化表面(外表)與真實(內在)的差異;同時也藉此探索在影像媒體俯拾皆是的當代社會,戲劇表演的本質為何?究竟傳統的戲劇語言對於當代人是否還能夠引發共鳴?

3、莎士比亞我們的當代人
為了讓莎士比亞成為我們的當代人,特別是幫助莎翁能更加懷抱觸及年輕人的心,本劇將嘗試挪用嘻哈文化的要素(像是地下塗鴉 Graffity、街舞 B-Boying、玩唱片 Djinc 和說唱 MCing 來作為《哈姆雷》一劇的創作發想點。例如,將嘻哈的音樂元素融進莎翁古典詩文的演繹中,讓莎翁原作《哈姆雷》裡的主人翁在某些場景中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說唱 MCing 的人[註],藉以讓劇中主角哈姆雷那窒悶的情緒找到抒發的媒介管道;而在舞台場景的設計上,則讓觀眾猶如置身在一個類似舞場或俱樂部的空間裡,觀眾所看到不僅是空間所發生的,也包括空間中電視螢幕中所成播放的(現場實況拍攝或戲前預錄)。

MCing 原意為 microphone controller,也就是控制麥克風的人;MCing 本身要具備許多長才,因為他是舞場氣氛的鼓動者,是主持人亦是裁判,能 Rap、即興饒舌(free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