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Hamlet [Hamulei]
Data Type:production background
Author:Lan, Jian-hong
Title:A Script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Hamlet
Source:Performance Program of Shakespeare Unplugged 2: Hamlet
Place:Tainan
Publisher:Tainaner Ensemble [Tainanren jutuan]
Date:2005/6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provide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Hamlet.

布雷希特曾這樣簡述這齣戲:
「面對血腥和黑暗的時代,面對極權罪惡的統治者(希特勒),面對一種被濫用的理性的懷疑,我認為可以這樣來理解這齣戲(《哈姆雷》)的佈局。那是一個戰爭的年代背景。哈姆雷的父親丹麥國王在一場掠奪佔中殺了挪威國王。當挪威國王的兒子福丁布拉準備一場新的戰爭的時候,丹麥國王也被殺害了,被他的弟弟所謀害了。丹麥和挪威的國王,兩位被殺害的先亡的弟弟意圖避免戰爭。讓福丁布拉借道去攻打波蘭。而此際,哈姆雷受到他那好戰的父親的亡魂的招喚,要求他去復仇。哈姆雷幾次猶豫,對這種以牙還牙,以血腥來回報血腥的行為的猶豫之後,選擇流亡。但是他在原野上遇見了福丁布拉的軍隊。他受到這個好戰的範例。他反轉歸來,在一場血腥的屠殺中結束了他叔父,他母親的生命,而他自己也成了犧牲者,也將丹麥讓給了挪威。在這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已經有點贅肉的年輕人,頗為可憐地運用著他從威廷根大學理學來的新的理性(學問)。在那個他所處的封建政治制度中,這些脆弱的新理性束縛了他的行動。在這個非理性的封建環境中,他的新理性是一點也不實際的。他就此成了他那些新的理性和非理性實踐的衝突的受害者。」(著重線為筆者所加)-面對此一分析,我們可以問哈姆雷是一位好演員嗎?

-法國當代的導演,維特茲這樣讀:
哈姆雷和他的父親代表舊體制的權力,而波洛鈕斯則是一位現代的國王,如果他活著,應該是一位偉大的統治者。維特茲自己指出這樣解讀是有點抽象和獨斷的。但是他給演員的指示要求演員應當讓讓人相信,劇中的這些王,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這也是所有的獨裁者所給予自己的理由。他還提到莎士比亞在寫作時這些野蠻的時代,是在過去緊追著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並沒有說,在屠殺之後,未來將是美好的。對莎士比亞而言,過去的錯誤是在過去發生並且結束。但是,在二十世紀,事情是另一回事,我們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意識到野蠻與血腥會在未來出現的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聯合國的成立等)。(可以參看佛洛依德的《一個幻覺的未來》(偏向否定答案)和吳爾芙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三枚金幣》兩篇文章)

-個人的閱讀:
憂鬱的主體
從此一時代氛圍來看,世界是一個舞台,而世上的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員,這句話就不在是那麼確實和肯定的的一句話,甚至也不是一個感嘆!事實上,在這句話的背後隱藏的一個,甚至是一連串的問句和懷疑。巴洛克的「人生是一場演出」的世界觀,其實是一個在真實與幻覺中擺盪的懷疑論陰影,為一個真假的不確定感所攏照著。另一個劇作家卡爾得風的劇作標題「人生如夢」,也許更能表達這層似真似幻的生存情境。(《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p. 84-86)

這個生存情境,這個瘋狂的面具,這個認同的憂鬱,憂鬱的主體,是莎士比亞許多戲劇中的主角的生存情境,而最著名也最明顯的主角就是哈姆雷。

這部劇作中最難翻譯的那句著名台詞─to be or not to be,就是這個生存情境的寫照。這個氛圍,是真是假,就像國王的幽靈幻影籠罩著哈姆雷。看了他父親的幽靈之後;「裝出一副瘋瘋癲癲的樣子」(面具)「害得他瘋瘋癲癲的,連自己都認不得」應該注意到鬼魂向哈姆雷所報告的謀殺情節與後來戲班子所演出的情節是一樣的(第二幕,第二景)。還有,哈姆雷熟悉這齣戲,指出「這齣戲搬演的是發生在維也納的一件謀殺案。」(第三幕第二景)戲演出當中,哈姆雷向娥菲麗解說:「他到花園裡來謀害他的命,好篡奪權位。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貢札果,這本戲流傳了下來,適用很好的義大利文寫的。你在往下看,就是兇手求得了貢札果夫人的愛。」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解釋,有可能哈姆雷將這樣的戲劇情節套在他父親的死上面,藉由幽靈之口說出來,這也是哈姆雷猶豫擔心幽靈所說的是否是真實的原因。另外,對於那場戲中戲到底有沒有抓到老鼠,其結果是未確定的,就像那個幽靈對哈姆雷而言是未確定的一樣。一個假設的結論:此劇的戲中戲和劇中所有相關對戲劇自身的論述,可以被展現為對戲劇形式自身的一個批判:一個可以運用戲劇來解釋社會變化,但是卻無能介入改變此一社會的戲劇形式;一切依然停留在想像層次,停留在鏡子時期(鏡像=劇中劇;無窮的鏡像);(補充:可以比較於惹內對劇中劇和鏡像的運作;在惹內那裡,劇中劇一直維繫著相當緊密但是又相當褶曲的與現實事件的關係(《女僕》、《黑人》和《陽台》都是以現實事件為起源的書寫);注意在《哈姆雷》裡面,哈姆雷同樣提到某一現實事件:這齣戲搬演的是發生在維也納的一件謀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