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Zhongxiaye meng]
Data Type:essay
Author:Lin, Alan Ying-nan
Title:A New Interpret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Shaju xin quan: Zhongxiaye meng]
Source:Performance Program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lace:Taipei
Publisher: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Guoli Taibei yishu daxue]
Date:1999/5/21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performing Shakespeare’s plays in the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film versions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nd believes that this production is worth watching as it interprets Shakespear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 the local resources in Taiwan.

二十世紀末的臺灣社會,該怎麼搬演莎士比亞的戲劇?

二十世紀堪稱得上是莎士比亞戲劇搬演的鼎盛世紀。莎劇的搬演,無論在英、美,乃至世界各地,均有著與繽紛多樣的面貌。不過,如果嚴格說來,歷來為數不少的莎劇演出,實為對莎劇的「挪用」(appropriations)或「改編」(adaptations)。但不管是挪用也好或改編也好,所有參與其事的藝術工作者,均可說是嘗試著為現代觀眾「重新發明」(reinvent)或詮釋莎劇的演出。

以英語世界來說,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英國演員兼導演波爾(William Poel)算起,即有不少人嘗試著不僅要重建「莎士比亞的劇場」(Shakespeare’s theatre),更且要重建莎劇的舞臺搬演手法(Shakespeare’s stagecraft)。在這類努力的背後,隱然有一重要的假設就是,恢復早先莎劇演出的「原貌」(the “original” performance of Shakespeare)是可能的。可是,在另一方面,著名的莎劇導演,如布魯克(Peter Brook)、霍爾德諾夫(Michael Bogdanov)、諾柏(Adrian Noble),以及馬洛維茨(Charles Marowitz)等人,卻又一個也不例外,都在其所執導的莎劇上留下難以錯認的個人風格與印記。

製、演莎劇時,藝術家和莎劇文本間其實存在著廣泛而多樣的可能性。不同藝術家所詮釋的莎劇,千差萬別固屬難免;藝術家彼此戲劇經驗的歧異,尤其是所選媒體與文化資源的差別,縱使搬渲的是同一齣戲,也可能有極其不同的詮釋,更不待言。

以《仲夏夜夢》為例,在電影方面,1935 年,由年輕影星盧尼(Mickey Rooney)飾演巴克(Puck)的莎劇同名電影,即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並且以其攝影與剪輯方面的成就,贏得一座奧斯卡金像獎,開莎劇電影榮獲奧斯卡的首例。在歌劇方面,英國作曲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1960 年根據該戲所改編的同名歌劇,氣氛平緩迷離,在英美舞臺上一再搬演,廣為觀眾肯定,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仲》劇的演出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後具代表性《仲》劇演,無論是導演手法或舞臺意象,鮮有不受其啟發或影響的。

在臺灣現代的舞臺上,《仲夏夜夢》數十年來亦曾以各種不同的演出、製作型態呈現在國人的面前。但不管是改編或挪用、有樂團或無樂團伴奏、演員說的是中文或英文,每有出人意表之處。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與劇場設計系選擇《仲》劇作為學期製作的一個重頭戲,策劃經年,排練用心;在整體設計與導演手法的表現上,更有許多過去《仲》劇在臺演出從未曾有的嶄新嘗試,值得大家拭目以待。從莎劇在臺演出史的角度來看,這種種嘗試自有其意義;而馬汀尼等劇場表演藝術家運用臺灣在地資源對莎劇新詮釋所作的努力,無疑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