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製作《仲夏夜之夢
資料類型:製作背景
作者:亨利.赫爾斯考特
題名:導演的話:我在臺灣導演《仲夏夜之夢》的經驗
出處:《仲夏夜之夢》節目冊
出版地:高雄
出版單位:南風劇團
日期:2004/9
頁碼:9
語言:中文
摘要:導演選擇自己相當熟悉且曾兩度執導的《仲夏夜之夢》與南風劇團合作,著重肢體表演,並修改部份元素以貼近臺灣觀眾,劇中也加入東方傳統戲劇特有的動作。

當決定成為一名導演時,就一直對於亞洲傳統戲劇充滿興趣,尤其當我知道將受邀至台灣導戲的時候,感到異常的興奮。在家鄉柏林,我欣賞過許多不同形式的中國戲劇,像是布袋戲、皮影戲,這些表演對我日後的作品有很大的影響。舞台設計梁若珊是我在慕尼黑藝術學院的同學,被邀請來南風劇團導戲我想是受到她的推薦。

會選擇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原因,在於我已有兩次導此劇的經驗(2001 於 Salzburg Marionette theatre,此劇之後於世界各地巡演),在另一方面莎翁的劇場世界跟亞洲劇場世界有種微妙的關聯。他們都極盡所能的強化故事的每個環節,清楚的呈現劇場特有的悲、喜,對於專業與非專業演員而言,都是個磨練的好機會。在這次的演員中有些經驗富豐,有些則比較生澀。而《仲夏夜之夢》所有角色中,即使是最小的角色,形象都十分的清晰,順便一提,其實本劇並沒有真正的主角當然也沒有所謂的配角,不論台詞的多寡或出場的次數的不同,每個角色都一樣的重要。

我喜歡《仲夏夜之夢》是因為他完美的莎式腔調旋律和多變的風格,關於這次我在台灣所導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則會著重在肢體的部分,因為我不會說中文,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就因為如此,演員們跟我需要找到一個表演方法,然後清楚的表現出莎翁想傳達不同的情緒和顏色,我不諳中文,但基於對莎士比亞劇本的研究,直覺告訴我有些莎翁特有的事物不太容易被譯成中文,把莎劇翻成另一種語言不是件簡單的差事,尤其將他轉換至另一個時空。

莎士比亞是時代的作家,他的戲劇在當時大受歡迎。當一個作品廣為人知時,新的作品使應運而生。正因如此莎士比亞的戲、歌曲、打油詩、詩裡充斥他對當代的諷刺,而這些諷刺的詞彙都是莎翁時代日常生活的慣用語。我相信把一個莎翁時代觀眾的感受傳達給現代觀眾是我們的責任,我不想把這齣戲當美術館藝術品般處理,那些你會驚嘆:真是美啊!的東西,畢竟以不復見於這個世界。

在莎翁的家鄉以傳統的手法處理莎式英語都有不錯的效果。但莎士比亞全球劇場處理莎劇時,他們發現莎式英語與現代英語畢竟也有一段頗大的差異,而今天我們是要把他改成另一種語言,搬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形之下要做出像莎翁那樣貼近觀眾的作品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決定修改一些歌曲、詩、打油詩、傳說故事、甚至是名字,這樣可以貼近台灣觀眾的感受。我想觀眾會原諒我大膽加入東方戲劇特有的動作,特別是精靈的場景(那些動作部分源自於傳統戲劇,對演員來說是一大考驗,就像莎士比亞對莎式英語的要求。)不同的研究嘗試之下,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和充沛的體力。我想我們正分享一趟冒險之旅,一起回到伊麗莎白文藝復興時代的旅程,也是一趟表演之旅,讓我們好好想想身邊的人,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大的驚喜,能更了解自己的文化,超越從前我所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