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製作《福春嫁女
資料類型:製作背景
題名:製作緣起
出處:《福春嫁女》節目冊
出版地:臺北
出版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日期:2007/10/12
頁碼:6
語言:中文
摘要:本劇融合現代音樂與傳統客家音樂,以「音樂劇」的形式改編《馴悍記》,讓老中青觀眾都能親近客家文化,同時也為客家表演藝術開創出新的形式。挑選莎劇原因是因為莎劇能與世界接軌,且戲劇張力十足,改編版將原劇男女衝突轉為客家人在新舊社會間的折衝。

除了客家山歌、客家戲曲、客語連續劇、客家採茶舞、客語流行搖滾與創作民謠,客家文化的表演藝術還有更多可能性嗎?

即將於 10 月與國人見面的新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是一個最新也最讓人雀躍的可能。它緣起於行政院客委會希望開拓客家表演藝術的雄心壯志,也是讓客語、客家文化與全球文化趨勢接軌的遠見與視野,在客委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力合作之下,新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以沛然莫之能禦的磅礡能量,揭示客家文化兼容並蓄、勇於開創、新舊融合的現代精神。

促成《福春嫁女》演出的關鍵人物,主要是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系主任吳榮順。李主委特別指示,希望能直接引入當代最簇新的形式,為客家打開更大格局,同時引起更大的注視,藉以帶領客家文化朝更多元面向發展。幾經思索,「音樂歌舞劇」(musical)構想浮出腦海,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表演藝術形式之一,兼具藝術與通俗之美,從美國百老匯、倫敦西區,到全球各大城市,musical 魅力無所不在,即使自視甚高的法國,也已發展出法語音樂劇,更不用說台灣、中國、香港,各地「華語」音樂劇也正方興未艾。

客語也能演歌舞劇?「做得、做得」,做一齣客音樂歌舞劇的構想開始成形、醱酵、醞釀,後來得到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鼓勵國人創作給予的大力支持,《福春嫁女》終於吹起迎嫁曲,備妥嫁妝喜餅,福春要嫁女兒囉!

《福春嫁女》改編自莎士比亞原著《馴悍記》,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在今年一月第一次記者會上說,傳統客家戲劇或音樂有山歌小調、採茶戲及童謠等,韻味十足,只不過過去幾十年,客家傳統文化也很難避免快速流失。還好的是,近年來,客家文化已大步邁前,展現復興活力,比如客家桐花祭、客家藝術節、六堆嘉年華和客家博覽會等活動,而《福春嫁女》將是近幾年來最大的一次藝術嘗試,選擇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為藍本,大膽融合現代音樂與傳統客家音樂韻味,將客家語言戲劇化、歌舞客家化,希望展示客家在音樂、舞蹈、戲劇各方面特色,讓客家表演藝術進一步發展。

八月下旬,李永得主委再度走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福春嫁女》排戲現場,看完粗胚成形的整排後,興奮又流露信心之情。他說,《福春嫁女》為客家的表演藝術找到一個新的方向,不僅將客家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適合所有現代人,包括客家、非客家、甚至外國人來觀賞。他特別提到,也許有人認為客語演出會影響觀眾理解,但他並不擔心,「就像不懂義大利文或法文,卻一樣能欣賞歌劇,更何況客家話的優美不輸法語。」他也指出,藝術文化有成長性,客家傳統的表演藝術固然仍讓許多長輩感動,但也需要新的藝術形式讓老中青三代都能親近客家文化,這正是這部新客家歌舞劇最大的意義。

挑選莎劇改編,一開始的想法就是,莎劇是與世界接軌的最短距離之一,而且莎翁劇本戲劇張力一向扣人心弦,保證好看,《福春嫁女》藝術總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系主任吳榮順表示,把莎翁名劇改編為新客家歌舞劇,是極大的挑戰,既然稱為「新客家歌舞劇」,一定少不了客家元素,只是放得太多會讓人感到累贅、太少又不足以表現客家精神,如何拿捏煞費心思。他認為拿《馴悍記》改編為《福春嫁女》,將原劇的男女衝突轉寓為客家人在新舊社會間的折衝,非常有意思。

擔任導演的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蔣維國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為《馴悍記》裡男女主角的「悍」,其實就像客家人所謂的「硬頸」,只是硬頸表現在生活及處事上是好事,但在婚姻與愛情中卻會引起許多問題,也就引出精采的劇情。

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雄厚資源支援下,《福春嫁女》台前幕後共動員三百多人,創作群都是重量級人物,包括全球華人知名導演蔣維國、「國家文藝獎」得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作曲錢南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管弦樂團指揮張佳韻、青年編劇林建華、王友輝、黃武山、青年編舞家何曉玫、國內最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家也是「國家文藝將」得主林璟如、新加坡華人舞台設計家呂萍、燈光設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教授簡立人等。演出、創作陣容俱壯觀,《福春嫁女》將呈現台灣表演藝術少見的壯闊場景,為客家文化表演藝術寫下嶄新開創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