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War and Eternity [Wangzi fuchou ji]
Data Type:news
Author:Zhang, Bi-yu
Title:Quality Is Irreplaceable! [Pinzhi shi wu ke tidai de]
Source:United Daily News [Lianhe bao]
Place:Taipei
Date:1990/3/15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news story records a discussion, citing Ma Shu-li, John Hu, Hwang Mei-shu, and Guo Hsiao-chuang. Most agree that a play's qua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ts generic labeling. Wu Hsing-kuo is confused by critique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atre circle and applaud from the cultural circle, and is frustrated with the theatrical environment.

《王子復仇記》推出後,引起國劇界與戲劇界激辯,藝術界昨天舉行座談討論《王》劇的走向、定位及優缺點,對該團的藝術風格及成績予以肯定、鼓勵,但對是「國劇」或「舞台劇」則有不同意見,最後藝術界人士同意,不論定位為那種形式,藝術品質的高下才是藝術創作追求的目標。

座談由朱宗慶、林秀偉主持。當代傳奇劇場團長林秀偉指出,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因許多客觀條件不利造成準備不足,但五場演出中不論成績如何,都受到熱烈的歡呼與熱情回響,反而帶給他壓力,希望透過專家學者的意見再改進、再調整。

劇評家馬叔禮指出艷西方劇場是「分」的戲劇語言,音樂部份發展或歌劇、對白發展成舞台劇、動作發展成默劇,舞蹈發展成舞劇。因此,與融合歌舞對白的中國戲曲語言不同,一旦產生了兩種戲劇文化融合或「輸血」的情況時,許多批評者各自循不同的戲劇文化理路來思考,有其「危險性」。他指出,如果藉此劇的變革思索中西戲劇語言演變,反而更有意義,他強調,今日要探討的不是「定位」問題,重要的是藝術性高不高。

莎士比亞戲劇學者胡耀恆、黃美序也同意此看法,胡耀恆強調《王》劇不應與純粹的莎劇表演比較,因為形式、文化背景均不同,應就戲論戲;黃美序也指出,雖然有國劇界朋友向他反映《王》劇超出傳統國劇範疇。事實上他不但贊成此種實驗形式,同時,認為是不是國劇並不重要,只要走得好,走出新劇種有何不可。

對戲劇本身,這些戲劇專家對改編的技巧及呈現的深廣程度都極有興趣。馬叔禮雖指出,劇本詞句雅白之間的風格不統一,「太宰」一角落入傳統國劇的刻板角色窠臼,戲曲必須考量到唱作與人物心理及深度上不足等問題,但他也肯定,引用世界經典名劇能打破以往傳統戲曲劇本過份單一化、直接說教的缺點,增加了人性衝突與深度。

黃美序則建議,由於表演形式的不同,應由現代劇場及傳統劇場改編者兩階段刪改,既可維持全劇完整性又省力。胡耀恆則將改編劇本一一比對原劇本,提出劇本架構未改,而劇中人際關係改變後產生的理路不清,給予不少專業建議。

「雅音小集」郭小莊鼓勵當代傳奇劇場,從事創作者不必太在乎他人的想法,不可能取悅每個人。他認為,只要有確定的目標及方向,便應勇往直前,台灣的國劇難以進步更是太在乎某些自認專家老劇評的意見,回應吳興國所提「做得太累」,她表示,苦是必然的,希望大家都能投身此苦海,國劇才有救。

吳興國表示,台灣國劇界的環境很困難,四十年隔閡能汲取的養分的確不夠(包括傳統前輩藝人及各地方戲曲),只有在沙漠中尋找甘泉,大陸戲曲界的養分資源豐富,而台灣演員的「甘泉」只有現代劇場,他深知從粗糙到精緻,必須靠時間,同時,也體認從傳統基礎發展出新的表現、同時還能為人所信服,必須靠厚實的傳統,但他作完了《王子復仇記》後,有了更深的挫折,一來必須不斷與大環境爭取更理想的發展條件,二來又渴望汲取更豐厚的養分,如同站在藝術生涯轉捩點上,面對國劇界的指責、藝術界的肯定,他也相當茫然,對未來如何發展還無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