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Measure for Measure [Liang duo]
Data Type:review
Author:Makespeare
Title:Measure for Measure by NTU Drama [Liang duo Taiwan daxue xijuxi]
Source:Makespeare's Blog
Publisher:Xuite
Date:2011/5/23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is review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script, setting, set design, and acting.
時間:2011.05.20 19:30

地點:台大鹿鳴劇場

演員:胡大器、杜凱捷、邢懷碩、張閔淳、曾韻方、劉易、游以德、張祐寧、楊川逸、張加欣、林行徹、蘇致亨、陳巧蓉、賴盈螢、孫世妍、歐書廷、劉桓、白鎮豪、黃建華、李政寬、楊升豪、邱逢章、魏滿佐

導演:呂柏伸

劇本翻譯:彭鏡禧

劇作家:William Shakespeare

這是一齣十分熱鬧的戲。

自三月得知這次台大戲劇系學製要重現環球劇場(Globe Theatre)之後,就滿心期待這次的演出。

到演出前,雖已參加兩次看排跟一次講座,但燈、音、道具、服裝、舞台皆完備的正式演出,仍然讓我看得很開心,也從中觀察出一齣戲在排練過程中的成長與改變。

先談舞台。

畢竟場地有限,不可能完全重現高達四層樓的環球劇場,所以就一二樓的舞台規劃為主,並加強其功能性。

捨去原舞台兩側的演員進出口,除了二樓階梯及外舞台通往內舞台兩層樓高大門之外,演員上下舞台都得經過遊蕩區,包括外舞台兩側及前端的階梯,藉此讓演員有更多與觀眾互動的空間。

由於鹿鳴劇場本身已有鏡框舞台,所以這次演出是在舊台前另外再建一個新的舞台。為了有效利用剩餘的劇場空間,以四方形為主而非原有的多邊形結構。二樓的窗台簡化為平面布景,與一樓合成上下共八個窗框,再輔以可滑動的景片,讓場景變換流暢,且協助建立細節。

外舞台的暗門是仿原舞台設計,上半場利用為媽媽桑的藏身處以及神父家的酒窖,不過下半場就空掉了。

外內舞台分界原以簾幕為主,戲開演時也架起一道幕,但沒多久就拆了。主要改以近兩層樓高的大門區隔,頗有官衙氣勢,監獄出入口則在其中一道門上另開小門。不過門設兩層樓高,也似乎激發了導演靈感,安排伊瑟貝在紙片紛落中盪鞦韆,這是兩次整排都沒看過的舞台畫面,似乎將伊瑟貝比擬為《暗戀桃花源》中那「一朵美麗的山茶花」。

整體而言,這次的舞台已盡力在有限空間中達成最大效果,雖是以重現原貌為主,難免較為保守,但瑕不掩瑜,我能體會到為何呂柏伸老師會在 FB 上說想再多排幾齣莎劇。

再說文本。

這次非全本演出,就我所觀察並對照手邊 Oxford 版劇本的結果,發現全劇至少刪改了七景左右的長度。

(註:為求行文簡潔,此後幕景標示以學界慣例「幕‧景」為主,如 1.1 即為第一幕第一景)

所刪改各景簡介如下(如有缺誤歡迎提出修正):

1.1---全刪。公爵微服出巡前,召見安其洛並授予全權代理。

1.2---分為夜總會與街道兩景。

1.4---全刪。盧逑前往修道院將柯樂迪處境告知伊瑟貝,說動伊替柯求情。

2.3---全刪。假扮神父的公爵遇到柯的未婚妻朱莉,告訴她柯的死期就在明日。

3.1---保留公爵在獄中會客室分別與柯伊二人對話的段落,接中場休息,之後再接盧逑與公爵的對話,並將場景拉到街道上。刪去會客室中公爵和阿寶指責龐貝、盧逑不願保釋龐貝、媽媽桑入獄服刑,以及公爵關於安其洛將自食其果的獨白。(有版本的 3.1 只到公爵向伊瑟貝獻計,之後情節另劃分為 3.2。)

4.4---與 5.1 合併,變成 5.1 的開頭。

4.5---全刪。公爵見彼得神父,說典獄長已知計劃。

4.6---全刪。馬蓮娜、伊瑟貝與彼得神父會合,作最後確認。

5.1---與 4.4 合併,結尾加入伊瑟貝婉拒離去的情節,給畫面。

我想如此刪改是以加快全劇節奏為主要考量,將 1.4、2.3、4.5 及 4.6 等過程刪去,於是觀眾只會看到盧逑陪伊瑟貝去求情,在之後公爵回來的記者會時發現朱莉在遊蕩區裡,然後看到伊瑟貝、彼得神父、馬蓮娜跟公爵還有典獄長,一步步依計揭穿安其洛的真面目,再引導到最後結局。

就我個人來說,看起來還順,並無不妥。

1.2 原景應該是在街道,這次呈現將前半景放在上海夜總會裡,以歌舞開場,再安排兩位客人與盧逑分別上場,然後切入正題。可惜的是,上海氛圍僅止於此,之後只剩下歌女在背景唱著「假惺惺」跟「我等著你回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衝突,最後還是得向原作妥協。

4.4 與 5.1 合併,少了 4.5 和 4.6 兩景緩衝,於是站在記者會場迎接公爵的安其洛更顯內心不安。在獨白之後,公爵入場讚揚,伊瑟貝跟馬蓮娜卻接連出現控訴,安其洛的心情三溫暖也因此張力飽滿,直到公爵許婚之前的段落可說是全劇最精彩的地方。

不過,公爵因為少了 1.1、2.3、3.1、4.5 等戲份,反觀安其洛戲份除了 1.1 之外幾乎半分不減,於是戲的重心不再是千方百計想伸張正義的公爵,而是信仰嚴刑峻法的安其洛。

我想也許是導演同情安其洛是因公爵之命接下爛攤子,卻又因執法過於嚴苛而遭人背後數落,且看不慣公爵微服出巡,卻趁勢而行設計拔掉安其洛,還道貌岸然給了一個看似完美的 happy ending,所以這次呈現讓安其洛完整呈現其內心掙扎,公爵的戲份能刪則刪,最後也無法抱得美人歸。

不過這樣一來,一旦公爵回復身份重新掌控大局,原先相對精采揪心的安其洛這一條劇情線反而顯得草草了事,讓我覺得很莫名其妙。

然後來聊聊演員表現。

之前《量‧度》劇組曾在台大雅頌坊辦過一次講座,講座中,彭鏡禧老師曾感嘆:「台灣沒有演詩劇的演員。」於是我也不禁想到,那台灣有「聽詩劇的觀眾」嗎?

單就文本閱讀,不難察覺彭老師在文字上下的苦心,連每行字數跟所壓韻腳都相當講究。但演出不同於閱讀,觀眾看不到字,只能聽演員講,於是,要如何表達台詞中的詩韻又不至於聽起來想唸詩而非對話,我想這對每位還是學生的演員來說都具有相當難度,尤其是大段獨白,一不小心就會讓情緒跟著朗讀的節奏走。再加上導演堅持不以 mic 輔助,演員得靠自己傳達能量,如此一來又容易發生太注重咬字和過度放大情緒等不自然的情形。

劇中台詞有大段獨白的為四位主要演員,分別是飾演安其洛的杜凱捷、飾演伊瑟貝的游以德、飾演柯樂迪的邢懷碩,以及飾演公爵的胡大器。

杜凱捷的表現最好,情緒雖仍無法完全駕馭台詞,但表現自然入戲,不管是 2.2 裡動了「凡心」,還是在 2.4 裡展現獸慾,抑或是表達 4.4 裡的內心掙扎,都恰如其分,且有盡力表達出詩韻。

游以德唸詩的感覺較重,但角色設定緩和了這樣的疏離感,演起來像一位篤信上帝經典,動不動就說教講理的修女。可惜的是,原劇中設定為剛進教會單純女子,游的詮釋則已是傳教多年的正式修女了。

邢懷碩的咬字過於用力,讓一開始的獨白多了些許恨意,但這樣的詮釋還可以接受。後來獄中與公爵的對話,稍微緩和了咬字毛病,和伊瑟貝的對話略嫌誇大,卻也算成功表達了對死亡的懼怕。

胡大器的表現則有待加強。咬字用力的毛病跟邢懷碩不相上下,為了吐字清楚也把字與字間的停頓拉慢,於是從頭到尾就好像一位慢條斯理的公爵,卻慢得莫名。公爵與神父間的角色區隔似乎想要做卻不到位,肢體跟服裝有幫到忙,但光聽聲音其實聽不太出來他什麼時候演神父,什麼時候又恢復公爵身份。

林行徹飾演盧逑一角,算是喜劇角色中戲份最重的。他也玩得很兇,但看得出來他的開放與玩樂是建立在緊張上,越緊張,就越想以誇張的肢體表情來掩飾自己。若撇去可以跟觀眾互動的部份,其實他不清楚自己能做些什麼,對於角色細節的建立流於表面工夫,一旦沒了台詞,像 2.2 裡有許多時候只能站在一旁,他便顯得手足無措,像是個過動兒一直想做些什麼,有時反而會搶了觀眾的注意力。

陳巧蓉飾演媽媽桑的感覺還不錯,雖然舉止間仍顯青澀,但不怯場,從一開始在遊蕩區跟觀眾互動到 1.2 上海夜總會部份結束,都能順利抓住焦點,表現得宜。

演巴拿酊的劉桓很妙,能量也很驚人,只要一出場就有鎮場氣勢,跟兩位丑角間的互動都有到位,我很愛他演這樣的醉漢角色,全心投入。

最後,回到演員表現裡我提到的那個問題,究竟台灣有沒有「聽詩劇的觀眾」? 或者應該說是聽「莎劇」的觀眾?

我覺得莎劇本身的時代性相當強烈,在加上許多詩韻仰仗英文中的倒裝語法和委婉修辭,要如何以中文語境詮釋,已不知讓多少有心人傷透腦筋。

彭老師在台灣莎劇研究及翻譯學界的地位崇高,對於自己的譯作自然有種學者的嚴謹和堅持,但這樣的嚴謹和堅持在劇場演出中究竟成不成立,我覺得還有待考驗。

至少就這次我自己聽的感覺,是英式中文而非真正的中文,許多地方聽起來就讓人覺得疏離,而我想這也是原先導演想把場景放在 1930 年代的上海,最後還是得點到為止,無法再有進一步作為的主因。

莎劇自有其美感,研究莎劇的人也難免有想讓更多人欣賞其美的熱忱,但對於現代已習慣一般話劇的觀眾來說,要欣賞莎劇或詩劇的美,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去接受。

在藝術與群眾間,這次呈現試圖以外在形式讓群眾走入藝術,但究其根本,兩者之間還是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

熱鬧雖有十分,但打入觀眾內心的又有幾分?我想還需要更多對話與嘗試,才能讓莎劇真正活在舞台上,也活在觀眾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