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My Daughter's Wedding [Fuchun jia nu]
Data Type:essay
Author:Keng, Yi-wei
Title:A Year of Seeking Changes in Taiwan Theatre [Xunqiu gaibian de Taiwan xiju nian]
Source:United Daily News [Lianhe bao]
Place:Taipei
Date:2008/12/22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The author observes that in recent years each ethnic group has found a platform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theatre, the Hakka musical My Daughter's Wedding being one of them. He also discusses the African-American playwright August Wilson’s plays and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He believes that the theatre provides a ritual that unites people, who are otherwise separated by politics in daily life.

(作者為劇場演導、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

賴聲川與王偉忠合作的《寶島一村》最近在國家戲劇院演出,這讓我聯想到,2008 年似乎是個台灣的戲劇年。新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與原舞者製作的《杜鵑山的回憶: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雖然是去年底的節目,但都在 2008 年 3 月重新巡演;加上 8 月台語新劇《閹雞》在睽違 65 年後公演,以及 11 月上演的台/英語歌劇《黑鬚馬偕》,今年每個族群都在戲劇舞台上,找到發聲的機會。

的確,這幾年來從未出現過如此眾聲喧譁的現象,每個族群都透過劇場,希望能在舞台上呈現自己生活,每一齣戲都在邀請不同族群進來欣賞他們的生命點滴與酸甜苦辣。如果說族群在政治上可能是一種被操弄的工具,那麼在戲場裡,族群卻是個受歡迎的意識形態,因為活生生的日常語言在舞台上被提煉成一種藝術,讓台下的觀眾有機會觀察與體會他們所了解或不了解的世界。

每年年底,美國戲劇雜誌 American Theatre 都會統計年度全美上演劇目的排行榜。已逝的黑人劇作家奧古斯特.威爾森(August Wilson)的《收音機高爾夫》(Radio Golf)」,今年名列第七;去年他另外兩部作品《鋼琴課》(The Piano Lesson)與《海洋寶石號》(Gem of the Ocean),則分別名列第四與第五名。

我不知道這是否跟歐巴馬於 2007 年初正式宣布參選有關,但我知道,奧古斯特.威爾森以非裔美國人在 20 世紀的經驗為主題,共寫了 10 部舞台劇,每齣戲本各表現一個 10 年,他稱這套史詩為匹斯堡系列(The Pittsburgh Cycle)。

例如《鋼琴課》講述 30 年代,《海洋寶石號》提及世紀初的頭 10 年;《收音機高爾夫》則是最後一部,於他 2005 年逝世前完成,內容以 90 年代為背景,講述黑人律師哈蒙.維克斯(Harmond Wilks)試圖參選匹茲堡第一任黑人市長故事。

這是多麼令人驚心動魄的創舉。奧古斯特.威爾森花了近 25 年,用 10 部戲描繪了一個族群的歷史。戲劇成了記憶的機器。這也是劇場的動人之處:或許電視上也可以看到大河連續劇,卻無法像劇場一樣,讓原本彼此陌生的零星個體,在觀戲過程中逐漸為台上演出一起哭一起笑,最後在鼓掌中,因為分享相同經驗終於變成同一個族群。

劇場不是只有娛樂或藝術價值,它還為觀眾提供一種儀式。

最近在一些社交場合,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家都閉口不談政治,深怕一句話不小心,踩了別人的底線。從幾年前還可以高談闊論,到現在變得悶不吭聲,電視上的 Call-in 節目已成了代替我們發言的罐頭笑聲。如果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此分裂,或許各種族群戲劇的出現,正投射了我們希望與其他人自然互動的心理狀態。其實《海角七號》的大紅,又何嘗不是在反映這個真實飢渴?

台灣人好久沒在一起放鬆了。

在政治上,不同的族群常為了歷史與立場不同,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可是藝術上的爭辯,最後只會讓我們變得更成熟與懂得包容。唯有我們的靈魂先被美化,我們才有能力去美化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