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製作《偷情記
資料類型:文章
作者:李昂
題名:劇本改編的展望
出處:《偷情記》節目冊
出版地:臺北
出版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日期:1982/4
語言:中文
摘要:《偷情記》除了情節與部分場景沿用莎劇《溫莎的風流婦人》,在人物身分和對白上都做了大幅更動,可以說是獨創的劇本,在臺灣屬新嘗試。作者希望藉此供國內探討演出翻譯經典作品的相關問題。

一些歷史上偉大的經典劇作,不僅被翻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經常的演出,還不時的,為適應當地的風土民情,在程度內會有所修改,並能獲得很大的成功。舉個我們近鄰的亞洲國家為例:韓國就曾將貝克特的《等待果陀》翻成韓文,再加以修改後演出,深獲韓國觀眾的喜愛。

而甚且,這些偉大的經典創作,在用原先寫成的語言演出時(比如以英文演出莎劇),導演也可能考慮到劇本長度問題,或因不同的詮釋觀點等種種原因,將劇本作某種程度的修改。

因而根本上我們強調,我們尊重劇作家(否則何必選擇此人的作品演出)。但對於劇作(特別是翻譯的作品),我們不必一字一句奉之有若神明,能保有更改的某些權利。

此次文化大學演出的《偷情記》,最粗略看來,無疑也是朝著改編翻譯劇本的這個方向。因為,我們很快可以發現,就情節與人物而言,《偷情記》與莎劇《溫莎的風流婦人》,絕大部份都相同;甚且在場次的安排,也不過將原莎劇的五幕二十三場,減化濃縮為五幕十二場,而場次的前後發展秩序,仍然來自莎劇。

可是,再仔細看,就會發現《偷情記》與《溫莎的風流婦人》截然不同。首先,改編者將莎劇中的人物全改為中國人,不僅名姓改變,有的人物連身份也有所改變。再者,改編者幾乎全然不同莎劇原有的對白,重寫了整個以中國人情,中文作為趣味的台詞。

如此,則《偷情記》與《溫莎的風流婦人》表現出迴然相異的風格。由於場次濃縮,《偷情記》失去莎劇原有的多場次時空快速轉換的特性,而落入寫實主義幾幕幾場的固定場景裏。更由於整個對白的重寫,莎劇中原有的喜感與睿智的笑話都蕩然無存,成為典型的中國式笑話與鬧趣。

整體來說,除了情節與部份場景的發展延用莎劇外,《偷情記》可以說是個獨創的劇本。就改編莎劇而言,可以說達到了「改編」的最極致─少能看到原劇的風味。這在台灣可說是個新的嘗試。

我們希望這次的嘗試,可以帶給國內探討演出翻譯經典作的劇本處理上的諸多問題,則不管《偷情記》的改編是否成功,都可以給我們作為很好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