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Touqing ji]
Data Type:essay
Author:Li, Ang
Title:The Prospects of Script Adaptation [Juben gaibian de zhanwang]
Source: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Performance Program
Place:Taipei
Publisher:Department of Theatre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Zhongguo wenhua daxue xiju xuexi]
Date:1982/4
Language:Chinese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s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can be regarded more as an original than as an adaptation, since it has changed the characters and dialogues to fit into a modern Chinese context while only partially following Shakespeare’s plot and scene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new experiment will encourage Taiwan to discuss issues related to the adaptation of translated classics.

一些歷史上偉大的經典劇作,不僅被翻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經常的演出,還不時的,為適應當地的風土民情,在程度內會有所修改,並能獲得很大的成功。舉個我們近鄰的亞洲國家為例:韓國就曾將貝克特的《等待果陀》翻成韓文,再加以修改後演出,深獲韓國觀眾的喜愛。

而甚且,這些偉大的經典創作,在用原先寫成的語言演出時(比如以英文演出莎劇),導演也可能考慮到劇本長度問題,或因不同的詮釋觀點等種種原因,將劇本作某種程度的修改。

因而根本上我們強調,我們尊重劇作家(否則何必選擇此人的作品演出)。但對於劇作(特別是翻譯的作品),我們不必一字一句奉之有若神明,能保有更改的某些權利。

此次文化大學演出的《偷情記》,最粗略看來,無疑也是朝著改編翻譯劇本的這個方向。因為,我們很快可以發現,就情節與人物而言,《偷情記》與莎劇《溫莎的風流婦人》,絕大部份都相同;甚且在場次的安排,也不過將原莎劇的五幕二十三場,減化濃縮為五幕十二場,而場次的前後發展秩序,仍然來自莎劇。

可是,再仔細看,就會發現《偷情記》與《溫莎的風流婦人》截然不同。首先,改編者將莎劇中的人物全改為中國人,不僅名姓改變,有的人物連身份也有所改變。再者,改編者幾乎全然不同莎劇原有的對白,重寫了整個以中國人情,中文作為趣味的台詞。

如此,則《偷情記》與《溫莎的風流婦人》表現出迴然相異的風格。由於場次濃縮,《偷情記》失去莎劇原有的多場次時空快速轉換的特性,而落入寫實主義幾幕幾場的固定場景裏。更由於整個對白的重寫,莎劇中原有的喜感與睿智的笑話都蕩然無存,成為典型的中國式笑話與鬧趣。

整體來說,除了情節與部份場景的發展延用莎劇外,《偷情記》可以說是個獨創的劇本。就改編莎劇而言,可以說達到了「改編」的最極致─少能看到原劇的風味。這在台灣可說是個新的嘗試。

我們希望這次的嘗試,可以帶給國內探討演出翻譯經典作的劇本處理上的諸多問題,則不管《偷情記》的改編是否成功,都可以給我們作為很好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