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製作《暴風雨
資料類型:文章
作者:王怡棻
題名:吳興國捲起劇場「暴風雨」
出處:《遠見雜誌》
出版地:臺北
冊、期:224
日期:2005/2
頁碼:250-253
語言:中文
摘要:本文介紹當代傳奇劇場的藝術總監吳興國,談他對戲劇的理念與表演經歷,細數當代傳奇劇場歷年的創作與經營。

1986 年,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用改編自《馬克白》的《慾望城國》帶來京劇大革命,2004 年結合電影導演徐克的改編莎劇《暴風雨》,再度衝票房長紅。為藝術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他,認為每一次掙扎,最後都能得到最大的滿足。

「波布羅……海之神,天之魔……,」黝黑的舞台,明滅閃爍的燈光灑落在祭法懲敵的魔法師吳興國身上。頂著烏黑的沖天高髻,緩緩振開布滿道教符號的朱紅法袍,冷峻眼神往台下一睥睨,詭譎神秘的氛圍立即瀰漫全場。

這場當代傳奇劇場年度創作《暴風雨》,在近年蕭條的表演藝術市場上,開出超過九成的票房紅盤,不只衝著徐克的響亮名號,許多觀眾更期待吳興國能繼名噪一時的《慾望城國》再次打造莎劇改編經典。

十九年來,吳興國帶領當代傳奇劇場在國際舞台發光,不但是第一個在英國皇家劇院登台的亞洲藝術團體,多次受邀大型國際藝術節,更是台灣融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藝術的翹楚。

英國《衛報》形容當代傳奇的演出,是該刊所見「最好的東西文化交融之一」,阿姆斯特丹世界音樂劇場節總監漢莫(Louis Helmer)則讚譽當代傳奇為「亞洲最棒的劇團之一」。

流的是傳統的血液

揮舞著創新的大纛,流的卻是傳統的血液。演出橫跨電影、電視、舞台劇的吳興國,在影視明星的光環下,其實是擁有深厚根底的京劇演員。然而他之所以能屢創劇場新局,登上世界舞台,不只是因為無邊的創意與扎實的演技,更是因為對傳統的不捨與熱愛。

台上可以三秒鐘入戲,台下的吳興國卻充滿藝術家的率直,一身樸素的黑衣卡其褲,掩不住無時不刻的激動,說到環境的困窘、對藝術的執著,屢屢誇張地挑高眉、瞪大眼,活脫就像《水滸傳》中的江湖豪傑。

父親早歿,十一歲時就被母親送進復興劇校,開始吊嗓子、練身段、翻筋斗的生活。傳統梨園深信「棍下出名角」,學徒動作稍一閃失,馬上就挨竹筍炒肉絲。不服輸的吳興國,印象深刻的童年回憶中,就曾半夜摸黑到廁所,頂著颼颼寒風偷練功,「你想在舞台上比別人好,就要去練功,因為演出傳統戲曲要十八般武藝樣樣通,不用功絕對不行!」吳興國說。

傳統戲曲的訓練,奠下吳興國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大學時代加入新創立的雲門舞集,則開啟了他對當代表演藝術的眼界。

「中國戲曲重視含蓄,西方劇場強調情感的直接表現」,吳興國回憶,一次排演《烏龍院》,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要求演張文遠的吳興國,衝去抱住飾演閻惜姣的女舞者,在他還考量「要抱哪裡」時,林懷民已經不耐煩的親自示範,並劈頭質疑,「你是演員,連這動作都不敢做嗎?」讓自尊心強的吳興國當場大受刺激,卻也深刻感受到傳統表演方式的局限性。

此外,雲門現代風格的舞台設計,感染情緒的燈光調度,以及舞者強調力度美感的動作展現,都吸引年輕的他像海綿一樣拚命吸收,「雲門是我很大的一段進步時光,」吳興國至今仍心存感恩。

用創新詮釋祖先的遺產

退伍後加入陸光國劇隊,表演天分卓越的他,很快嶄露頭角,不但晉身劇隊演出王牌,編創新戲還連獲三年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生角獎」,受到專業肯定。

然而,有感於時代變遷,國劇觀眾大量流失,不願見京劇就此走入墳墓,吳興國與一群二十來歲的年輕京劇演員,決定「揭竿起義」發動一場京劇革命。

熱血青年的使命感,就造 1986 年的當代傳奇劇場,擔任藝術總監的吳興國,決定大膽採用傳統戲曲形式演出西方經典,為老京劇闖出新路。

不過,創新必然是踏著傳統的碎瓦前進,歷史包袱得要相當的勇氣才能拋開,連吳興國也承認,「剛開始創立時也不知道要怎麼走。」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吳興國早有挨罵的心理準備,「當你是傳統出身,要做創新,就要等著招架很多人劈來的斧頭。」

然而,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融合話劇、現代舞、電影手法的創團作《慾望城國》卻一戰成經典,報刊形容「觀眾欣喜若狂,有人大叫,有人流淚,台北藝文界足足震動了一星期。」雖然仍有保守京劇迷指責吳興國是國劇的叛徒,但當代傳奇劇場從此打開知名度,成為備受矚目的表演團體。

「《慾望城國》突破傳統京劇的框架,在當時劇場界引起了大風暴,造成的巨大影響到現在都還看得到,」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二十年前京劇演員向老師學習就已足夠,因為《慾望城國》的成功,「現在的演員開始會看電影、現代舞,甚至歌仔戲來豐富表演藝術。」

繼創團作告捷後,當代傳奇劇場陸續推出的作品,也屢屢一新觀眾耳目(見表)。例如,1993 年改編自希臘悲劇《米蒂亞》的《樓蘭女》以特殊的聲腔、歌隊,增加戲劇張力,並採用葉錦添華麗前衛、視覺感強烈的服裝設計,讓藝文界大為驚歎。1995 年《奧瑞斯提亞》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演出,以四周高樓為背景,往來車聲為音效,發揚「環境劇場」理念,轟動一時,每場都吸引上千位觀眾駐足。

做為當代傳奇劇場的創意領頭羊,不論在劇團或排練場,吳興國的點子總是天馬行空,源源不絕。自承起床後那怕是開門、燒開水時都在想藝術下一步要怎麼表現的他,導戲時往往會冒出好幾個版本,要演員都「試試看」。「只要給吳興國一個道具,他就能自己玩出許多花樣」,知名藝術指導葉錦添形容。

豐沛的創意來自傳統的根底與新思維的激盪。吳興國形容創作就像悟道,靠剎那的靈感,「但要先累積一定程度,才有東西拿得出來,」「對我而言,祖先的遺產很重要,」吳興國認真地說。

此外,外表看似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吳興國,也從不諱言妻子林秀偉(太古踏舞團團長)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兩人在雲門舞集結識,但一個自小受東方戲曲薰陶,一個是學西方現代舞起家,藝術風格截然不同,「我們就像一面鏡子的正反兩面。從互相審視中學習、交流、撞擊,哪怕是有批評,可是你會感覺增長的智慧是倍數的,從中的學習反而最多,」吳興國說。

對坦言「不懂經營」的吳興國而言,在劇團運作上,也是缺林秀偉不可。除了張羅劇團行政事務,林秀偉也是吳興國對內對外溝通的潤滑劑。「吳興國是典型的火象牡羊座,不懂得放軟身段,」與吳興國多次合作的知名京劇演員魏海敏回憶,排戲中如果發生衝突口角,總是笑臉迎人的林秀偉出面緩頰,「造就吳興國的就是林秀偉,」魏海敏有感而發。

衣帶漸寬終不悔

然而,由於大環境不景氣,講究大製作、精緻舞台的當代傳奇劇場也曾在 1998 年因為經費困窘而休團。不過,經過兩年的沈潛思索,加上接演電影、電視劇充實劇團荷包,2001 年復團時,一度憤怒沮喪的吳興國已經恢復創作活力。

復團作《李爾在此》,吳興國一人分飾十角,挑戰表演極限,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不但巡迴法國、日本、韓國等地皆獲得廣大迴響,丹麥歐丁劇場藝術總監甚至感動地緊擁吳興國說,「你不但搖撼了自己的傳統,也搖撼了我們歐洲莎士比亞的傳統。」

笑稱《李爾在此》是當代傳奇十九年來第一個賺錢的作品,五十二歲的吳興國走過休團的掙扎,回首向來蕭瑟處,開始懂得轉個彎思考,「停了兩年之後,我已經看開了。」一向企圖心旺盛,喜歡轟轟烈烈的他,沈吟片刻後解釋,「多贊助也好,沒有贊助就做小的(指製作成本較低的戲),反正這就是我喜歡的工作。」

2004 年第十個製作《暴風雨》申請到國家戲劇院支持,因可以大展抱負而意氣風發的吳興國,不但動員近四十位演員樂師,還邀集知名香港導演徐克,與美學大師葉錦添參與製作,成為去年底藝文版面的熱門話題。

這齣標榜結合京劇、崑曲、原住民歌舞的魔幻大戲,儘管評價兩極,但一票難求的盛況,已為當代傳奇二十週年系列活動壯了聲勢。

曲終人散,有觀眾覺得新奇有趣,但也有藝文界人士批評戲劇張力不足,演員表現生澀。「吳興國在編導方面還需穩定的創作群,」長期關注當代傳奇的戲曲專家點出癥結。

衣帶漸寬終不悔,儘管藝術之路絕非康莊大道,表演生涯邁向四十年的吳興國,創作熱情卻不曾冷卻,因為「一路走來,每一次掙扎,到後來都變成一個最大的滿足,」他由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