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製作《女巫奏鳴曲
資料類型:製作背景
作者:呂柏伸
題名:怎麼樣搬演莎劇,才對得起那偉大的莎士比亞?
出處:台南人劇團官方網站
出版地:臺南
出版單位:台南人劇團
日期:2003
語言:中文
摘要:導演曾因演出莎劇接受嚴格的發音訓練,加上受後現代戲劇影響,起初相當排斥莎劇,然在英國攻讀戲劇時欣賞的幾部莎劇,讓他驚覺莎劇之美要用聽覺感受。此次演出以臺語和「聲體譜」的表演形式,來展現莎劇的語言魅力。

與莎士比亞的初遇是在文藻五專念書時代。那年的畢業公演,演出的劇目是莎翁的《仲夏夜之夢》,我所擔綱演出的角色,是那個被仙后 Titania 瘋狂愛上的驢頭 Bottom。排戲的那段日子,經常早上七點鐘就得到當時的系主任麥修女的辦公室報到,接受她一字一句的發音指導。或許正因為麥修女是英國人,對於如何將莎翁語言說的漂亮也就相當嚴格地要求,只怪當時年紀輕,無法體會她的苦心,反倒恨死莎士比亞,沒事幹嘛用那麼多文字寫劇本,讓人背得是一個頭兩個大,講起來舌頭都快打結了。

專科畢業,當完兵,就去英國唸書,從大學一直唸到博士班,我的戲劇養成教育就在莎翁的國度完成。在英國唸戲劇,很難不讀莎士比亞,不演莎士比亞,不看莎士比亞。然而,唸書的起初幾年,肇因那在專科時期與莎翁初遇的夢魘,外加出國念書前在台北受了後現代戲劇的「洗禮」,對於搞古典戲劇文本「忠於原著」創作的這碼事簡直打從心底反抗、排斥。這樣的偏頗心態直到我初次走進莎翁環球劇院(消失四百年後,在 1995 年才又重新被建造起用),在那裡觀看了幾齣的莎劇演出之後,我才驚覺認識到,莎翁戲劇原來是一種聽覺的戲劇;就像傳統的中國戲曲,觀眾是去聽戲,不是看戲。從英文 AUDIENCE -觀眾這個單字,便可看出英國看戲傳統的端倪。這樣的體驗也開始讓我懂得欣賞什麼叫做「莎劇之美」。

「莎劇之美」美在莎士比亞用瑰麗且充滿意象的繁複言詞所堆砌的連篇台詞;「莎劇之美」美在其台詞經由那優秀演員,以他/她抑揚頓挫極富表情的聲音來演說。搬演莎劇,尤其是跨文化的翻譯改編演出,如果演出內容只是擷取莎翁劇本的故事梗概來搬演,語言的使用上一味地強調現代化、口語化,這樣的作品能否說是莎劇的演出?能否展現莎劇獨特的語言魅力及戲劇性?

這次的《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演出內容取自莎翁《馬克白》原著當中的 13 個場景,以周定邦老師的台語譯本,加上五位演員和我在過去這幾個月來所探索發展的一種名為「聲體譜」的表演形式,來共同展現「莎劇之美」。冀望藉此作品向偉大的莎士比亞,表示我們出自內心對他的尊敬。同時,也祈望身處在這個視訊傳播時代裡的觀眾,在觀看演出時,能多用耳朵聽戲,相信定能對莎劇有一番新的體驗和認識,就如同幾年前在環球劇院裡的我一樣。